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心理安全措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实施有效措施

班级心理安全措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实施有效措施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教师在处理幼儿这类心理行为问题时,一定要慎重。李老师在叠被子时发现乐乐尿床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幼儿尿床后,想方设法减轻他的心理负担,消除他内心的不安,而不是加重他的心理不安。敢犯错误,不怕犯错误,是幼儿心理生活环境安全的一种表现。

班级心理安全措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实施有效措施

为了在班级中建构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消除幼儿心理紧张源

当幼儿出现吸吮手指、衣服、被子,恋物、黏人、胆小等心理不安行为问题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正处在心理不安状态之中,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惩罚。有些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每当幼儿出现类似的心理行为时,不但没有给幼儿相应的帮助,反而以惩罚手段强行迫使幼儿改正这些问题行为,这不但没有减轻幼儿的内心紧张度,反而加重了幼儿心理的不安,进而使相应的心理行为发生的频率更高。如喜欢吸吮手指的幼儿,在吸吮手指时,如果被批评、打骂,以后可能吸吮手指的频率会更高。

所以教师在处理幼儿这类心理行为问题时,一定要慎重。当幼儿出现这类行为问题时,教师要意识到,幼儿正处在心理的不安状态;然后再找出引起幼儿处于这种心理不安状态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对症下药,消除造成幼儿心理不安的原因,从而消除幼儿的不安,进而消除幼儿上述的心理行为问题。

案 例  再尿床,我就把你的小鸡鸡割掉

一天午觉起床时,只有乐乐不肯起床,等我们都出去了他才起来。李老师在叠被子时发现乐乐尿床了。李老师咆哮道:“别的小朋友都没有尿床,就你尿床,你丢不丢人啊?!”乐乐很委屈的样子,他刚刚想开口,李老师马上又吼道:“你下次再尿床,我就把你的小鸡鸡割掉,听到没有?!”乐乐被吓坏了,哭着说:“我不敢了,我不敢了!”

本来小孩尿床就跟其内心紧张和不安有密切的关系,小孩尿床后,老师如此吓唬幼儿,幼儿内心更加紧张和不安,这不仅不能解决幼儿的尿床问题,有可能还会增加其尿床的频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幼儿尿床后,想方设法减轻他的心理负担,消除他内心的不安,而不是加重他的心理不安。

2.为无助的幼儿伸出援助之手

教师应该是幼儿心理安全的坚强后盾,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教师要努力保证每个幼儿心理的安全,让幼儿感觉到在幼儿园里,他是受到老师保护的。因此,当幼儿因受同伴或其他人欺负而出现不安时,教师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批评教育攻击者,教会幼儿自我保护技能等,帮助他们摆脱心理不安的困境。

3.幼儿教师要有宽容之心

幼儿园应该是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地方;应该是舒展心灵、放飞个性的地方。由于幼儿能力和经验有限,他们经常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甚至屡屡犯同样的低级错误,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仁慈之心,要心平气和地接受幼儿的错误,并将之当作幼儿不断进步所必需的阶梯;而不要总是十分严厉苛刻地对待屡犯错误的幼儿,不能原谅幼儿犯的任何错误,否则,幼儿平日间会经常担心失败,害怕老师批评,因而做事总是缩手缩脚,这不敢尝试,那也不敢动,逐渐地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学上的“无差错症”:他们经常如履薄冰,惧怕犯错误,不能容忍自己哪怕是很小的过错,偶有小的差错就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幼儿犯错误后,教师对幼儿应该确立如下几点认识和态度。

(1)幼儿犯的所有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教师不应该因幼儿犯错误,而记恨幼儿,老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幼儿的犯错误——犯错误,说明幼儿在不断尝试新的事物,说明幼儿会因此而不断地进步;犯错误是幼儿成长所必需的,教师不仅允许幼儿犯错误,甚至还应该鼓励幼儿犯他们这个年龄应该犯的错误。

(2)敢犯错误,不怕犯错误,是幼儿心理生活环境安全的一种表现。

(3)教师不应该因幼儿屡犯低级错误而对他说:“我恨死你了!”当然也不能为此而对他怀恨在心。

(4)教师不应该因为幼儿犯错误而对幼儿发火,而应该让幼儿从犯错误中获得发展。

专家建议,小朋友犯错误后,教师应该对小朋友说如下一些温暖的话:(www.xing528.com)

(5)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6)做了错事没关系,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7)你又改正了一个小缺点,大家真为你高兴

(8)摔倒了,没关系,勇敢地爬起来。

(9)做了错事没关系,以后我们怎么样才能不犯这样的错误呢?

(10)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跟我说说行吗?

(11)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呢?你觉得今后应该怎么样做?

(12)你做错了……心里一定很难过,愿意和老师谈谈吗?

4.温和地对待幼儿

人们说到幼儿教师,可能第一个反应就是温柔可亲,可是我经常见到一些幼儿教师对那些活泼可爱的小朋友皱着眉头,满怀厌恶地大声训斥,本来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被训斥得像见了猫的老鼠。甚至,我还见过一家知名幼儿园的老师,看到幼儿扔垃圾在地上,不是和蔼地、理性地教育幼儿要讲卫生,而是双手叉着腰,指着幼儿恶狠狠地命令他把垃圾捡起来,可怜的幼儿吓得回头就跑,可没跑多远,就被那个老师逮住,然后拎过来,强逼着他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三岁多的幼儿在教师面前吓得发抖,想哭却又不敢哭出来,要憋又憋不住……

教师对幼儿说话声音要轻柔一些,对幼儿的态度要温和一些,动作要柔和一些,绝对不能粗暴地对待幼儿,否则,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永远是个可怕的、令他内心强烈不安的教师。

5.教师适当隐没于幼儿的视野之外

有位老师在向实习生介绍她的工作经验时自夸说,不管她在场还是不在场,她们班的幼儿都是乖乖的。她的经验就是在她外出办事时,她经常这样对小朋友们说:“老师的眼睛可尖了,耳朵可灵了;老师不在时,谁离开座位,老师都能看见,谁说话,老师也都能听见。”

老师在现场,看得见活动室里发生的一切;老师不在现场,也看得见活动室里发生的一切——老师有如此的“千里眼”“透视眼”,幼儿哪还有身心自由的时空呀,他们偶尔背着老师做了一些“蠢事”后,常常也会陷入长久的不安之中。

因此,教师在幼儿面前不妨傻一点,不妨来点装聋作哑,你虽然应该让每个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你的监控之中,以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但你更应该想方设法让你的监控从幼儿的意识中消失,以便让幼儿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幼儿可以想自己的心事,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头脑里可以有些“坏念头”,有时甚至还可以做些他们感兴趣的“坏事”,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幼儿才会有真正的安全感。

幼儿有了心理安全感,幼儿才会产生爱的需要;有了安全感,幼儿才能有自信、有自尊,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与人交往中体验到交往的乐趣;才能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积极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其主体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具有安全感的幼儿,在与老师、同伴交往中往往能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并能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能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比较开朗,非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与他人合作,较多地表现出善意的行为和富有同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