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文新课改的核心追求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文新课改的核心追求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关于“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仍未平息,关于语文教学的本务问题也远未达成共识。洪宗礼是坚定地主张把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本务的,这就牢牢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其实,无论是在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那里,还是在洪宗礼那里,他们都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课的思想、文学教育等功能,只是他们始终在强调,语文教学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作为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文新课改的核心追求

当前,关于“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仍未平息,关于语文教学的本务问题也远未达成共识。“泛人文教育”的弊病虽已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警惕和批评,但这股思潮仍很强劲。那种任由学生远离或架空课文,漫无边际地讨论、探究的课堂仍随处可见,一些示范课、观摩课、竞赛课则表现得更突出。一篇好好的讲读课文,教师常常不去引导学生认真、深入地阅读课文,深入体验、感受课文的思想情感,进而深入地品味、揣摩、感悟语言是怎样入情入理地表现内容、思想和情感,却往往是远离或架空课文内容和语言,随意地拎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来探究去。笔者认为,类似的课堂教读,对语文课本务的完成是很有害的,长此下去,对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发育和提升也非常不利。

实际上,“语言”和“人文”是一体的,学生在深入品读、体验、感受课文内容、情感和精神时,也在关注、品味、揣摩、感悟着课文语言的表现力;反之,学生品味、揣摩、感悟语言时,也必须深入课文的内容、情感和精神中去。试想,当学生用心、动情地诵读杜甫那短促有力的诗句时,不也正是在深深体味着诗人杜甫的怨愤与同情吗?体验、感受、品味不深入就不可能诵读到位,相反,诵读不到位也意味着体验、感受、品味的不深入。可见,好的语言,就意味着用好的表达形式来恰到好处地凸显思想、情感、观点和精神,而好的思想、情感、观点和精神,也必须得有好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和凸显。换句话讲,好的“语言”就是好的“人文”,两者天生就统一在一起,是“一张皮”。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地统一认识,形成这样的共识:教读课文时必须先从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度切入,引领学生深入品读、体验、感受课文的内容、情感、精神,同时也在深入地揣摩、感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是在两极用力做一件事。不要总是在“人文”一极兜圈圈,那样做只会背离语文教学的本务,浪费学生有限的学好母语的大好时光。同时,由于对语言的深入品味、体验和感受的严重不足,也不会在“人文”方面有真切、深刻的收益,很可能会贻误学生一辈子。

洪宗礼是坚定地主张把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本务的,这就牢牢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但洪宗礼并不否认“人文性”(洪宗礼称之为“思想性”),他认为,“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必须立足于文,因文悟道,以文透道,传道不离文,讲文不离道,把‘道’始终贯穿和渗透在读写训练过程中”。笔者认为,洪宗礼那里所强调的“道”,就该指我们今天常讲的“人文性”之类,所说的“文”,就是文本的语言内容。在洪宗礼那里,非但不否认“人文性”,反而很重视。他只是反复告诫我们,必须首先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必须在上语文课的过程中自觉地、巧妙地、润物无痕地进行人文性方面的教育。诚然,洪宗礼也从不回避语文教育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和政治性等,他认为任何教育都要为本时代、本国家、本民族和本阶级的政治服务,都要打上时代、社会、民族和政治的烙印。因此,语文教学也必须进行符合本时代、本国家、本民族和本阶级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人文”教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位,并且还要高度自觉地担当起渗透这个“道”的使命,只是我们绝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直接灌输、传播或探究“人文性”的纯“人文教育”课,而必须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www.xing528.com)

目前,去“工具说”的“泛人文教育”之所以很难为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找到出路,之所以越来越多地遭到怀疑、诟病、拒绝和反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扭曲和异化了语文教学,为“人文性”而“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直接灌输、传播或探究“人文性”的纯“人文教育”课,与思想道德课没有多大差别,从根本上抛弃了语文教学的本务。其实,无论是在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那里,还是在洪宗礼那里,他们都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课的思想、文学教育等功能,只是他们始终在强调,语文教学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作为基本任务。他们也都在告诫我们,纯“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不是真语文教学,也是没有出路的。这一点,似乎应该引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并且在制定新课标、编写教科书、进行语文教学等具体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加以传承和弘扬,否则,语文教学一旦丧失了其科学的性质、功能、目标和任务,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