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学派源流及其发展变迁

中华传统学派源流及其发展变迁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歆所谓某家者流,其源出于古者某官之掌,其流而为某家之学,其失而为某事之敝。国家因人功力之名,而名其制度,则曰乡学国学,学则三代共之是也。未有以学属乎人,而区为品诣之名者。官师分而诸子百家之言起,于是学始因人品诣以名矣。后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竹简《尚书》,皆科斗文,号为“古文尚书”,合以今文,省其繁复,多三十一篇,《大禹谟》《说命》等篇皆是。

中华传统学派源流及其发展变迁

古人之学,不遗事物,盖亦治教未分,官师合一,而后为之较易也。司徒敷五教,典乐教胄子,以及三代之学校,皆见于制度,彼时从事于学者,入而呻申其占毕,[1]出而即见政教典章之行事,是以学皆信而有征,而非空言相为授受也。然而其知易入,其行难副,则从古已然矣。尧之斥共工也,则曰:“静言庸违。”[2]夫静而能言,则非不学者也;试之于事而有违,则与效法于成象者异矣。傅说之启高宗也,则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3]高宗旧学于甘盘,久劳于外,岂不学者哉?未试于事,则恐行之而未孚也。又曰:“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4]说虽出于古文[5]其言要必有所受也。夫求多闻而实之以建事,则所谓学古训者,非徒诵说,亦可见矣。夫治教一而官师未分,求知易而实行已难矣。何况官师分,而学者所肄皆为前人陈迹哉?

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7]夫思亦学者之事也;而别思于学,若谓思不可以言学者,盖谓必习于事而后可以言学,此则夫子诲人知行合一之道也。诸子百家之言,起于徒思而不学也。是以其旨皆有所承禀,而不能无敝耳。刘歆所谓某家者流,其源出于古者某官之掌,其流而为某家之学,其失而为某事之敝。夫某官之掌,即先王之典章法度也;流为某家之学,则官守失传,而各以思之所至自为流别也;失为某事之敝,则极思而未习于事,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不能知其行之有病也。是以三代之隆,学出于一,所谓学者,皆言人之功力也。统言之,“十年曰幼学”[8]是也。析言之,则“十三学乐,二十学礼”[9]是也。国家因人功力之名,而名其制度,则曰乡学国学,学则三代共之是也。未有以学属乎人,而区为品诣之名者。官师分而诸子百家之言起,于是学始因人品诣以名矣。所谓某甲家之学,某乙家之学是也。学因人而异名,学斯舛矣。是非行之过而至于此也,出于思之过也。故夫子言学思偏废之弊,即继之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10]夫异端之起,皆思之过而不习于事者也。

【注释】

[1]《礼记·学记》,“今之学者,呻其占毕。”郑注以为呻,吟也,占,视也,简谓之毕,谓吟诵其所视简之文也。一说,占与笘同,盖亦简之类。

[2]见《尧典》。庸,用也。

[3]见《书经·说命》。

[4]见《书经·说命》。(www.xing528.com)

[5]秦始皇焚书,《尚书》亡失。汉初,济南伏生口授晃错二十八篇,号为“今文尚书”。后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竹简《尚书》,皆科斗文,号为“古文尚书”,合以今文,省其繁复,多三十一篇,《大禹谟》《说命》等篇皆是。其文字较今文《尚书》易读,故后儒多疑之。

[6]见《论语》。

[7]见《论语》。

[8]见《礼记·曲礼》。

[9]见《礼记·内则》。

[10]见《论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