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微重建流程:重塑会谈者情绪与受访者积极性

探索微重建流程:重塑会谈者情绪与受访者积极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演示重建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一个微缩版的流程,叫作“微重建”。“微重建”给访谈者及受访者双方都带来了学习体验,让我们看到精心设计的“焦点解决问题”可以如此强力地影响到会谈者的情绪及受访者的积极性。下面就是微重建问卷表中的问题:a.你的目标是什么?微重建问卷已经相当清晰了。

探索微重建流程:重塑会谈者情绪与受访者积极性

为了演示重建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一个微缩版的流程,叫作“微重建”。这是一张有10个问题的问卷表。

我们借用这个问卷表把焦点解决教练的核心思想传授给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包括经理人、督导、教育工作者、护工及运动员。

“微重建”给访谈者及受访者双方都带来了学习体验,让我们看到精心设计的“焦点解决问题”可以如此强力地影响到会谈者的情绪及受访者的积极性。

下面就是微重建问卷表中的问题:

a.你的目标是什么?

b.你的目标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c.你的目标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

d.如果用1—10分的度量尺给自己打分,你目前处在哪里(10分代表你已经达到理想目标,1分表示你还在起始点,还没怎么开始想这个目标呢)?

e.你做过的哪些事让你到达了目前的位置?

f.哪些人曾经帮过你?他们是怎么帮你的?

g.当你在度量尺上已经前进了一步时,会有些什么迹象?

h.哪些事情会让你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成目标?

i.你会把你的进展告诉哪些人?

j.实现了目标的时候,你会想感谢哪些人的帮助或支持?

微重建问卷已经相当清晰了。不过为保险起见,让我们对每个问题再做一些说明。

1.你的目标是什么?

“微重建”从目标开始,为的是帮助你的受访者确定一个目标,你可以这样问出你的问题:“有没有什么想学的东西?或者想改变的、想变得更好的方面?”

2.你的目标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试着找出尽可能多的好处。在受访者的回答后追问一句“这怎么就对你有好处了?”以及“还有呢?”,直到你觉得关于这个话题的信息已经足够了,然后再往下走。

3.你的目标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www.xing528.com)

让我们把对好处的探索扩大到其他可能从你的目标中受益的人身上,比如同事、家人、客户,或者朋友。

4.如果用1—10分的度量尺给你自己打分,你目前处在哪里(10分代表你已经达到理想目标,1分表示你还在起始点,还没怎么开始想这个目标呢)?

你可以根据受访者的目标把这个问题问得更个性化,比如:“如果用1—10分的度量尺给你自己打分,10分代表你能够流利地用西班牙语对话,享受阅读西班牙文的文学作品及诗歌,1分代表你只知道‘hola'‘hombre’这几个西班牙词,那你现在打几分?”

5.你做过的哪些事让你到达了目前的位置?

这个问题是跟着前面的度量尺问题而来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度量尺问题的回答总是大于1的,因此问他/她做过什么能让他/她达到所选定的数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儿。

6.哪些人曾经帮过你?他们是怎么帮你的?

帮助受访者找出尽可能多的、曾经以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她的人,看看这些人是如何帮助他/她取得了前面问题中谈到的进展的。

7.当你在度量尺上已经前进了一步时,会有些什么迹象?

这个问题不是要帮受访者制订一个达成目标的计划,而是要确认需要迈向目标的很小的下一步。

8.哪些事情会让你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成目标?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引出一段增强受访者乐观性的对话。你可以帮助受访者想到他/她的资源、以前达成类似目标的成功经历、可能的外部支持,等等。

9.你会把你的进步告诉哪些人?

为了让你的进步被看到、被珍惜,一定要做一些后续的跟随,比如至少要确保制订计划的人能够在身边找到一两个人定时跟他们分享自己的进步。

10.实现了目标的时候,你会想感谢哪些人的帮助或支持?

受访者肯定会提到那些帮助过他/她的人,但你要帮助他们发现其他更多的可能为他们提供过支持的资源。

***  ***

如果你需要辅导或教授一组人使用“微重建”,那么你可以让参与者两两结对,轮流做互相访谈。采访者负责做记录,并在采访结束时把完整的记录作为访谈的成果交给受访者。完成访谈后还有两个评估性问题:“你喜欢这个访谈吗?”“你准备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这里面的一些理念?”

除了可以把它作为工具来传授一些焦点解决的教练技巧,“微重建”还可用来帮你实现传播焦点解决心理学的野心,让它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你需要有一个整体计划,设法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做采访者,用微重建的问题向另外一个人做一次访问,也作为受访者去体验一次微重建——被提问,然后组织一次集体座谈,请大家分享这两次体验的感悟和收获,探讨如何把所学到的带回到日常的工作中。借助这种简单的方式,就可以把焦点解决的理念引入到任何规模的组织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