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编导制及倡导时装剧的重要性

建立编导制及倡导时装剧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领导文滨剧团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大胆的改革措施,不断把申曲艺术推向新的高度,逐渐形成了沪剧历史上又一次新的发展高潮。在剧目题材上,他大力倡导表现当代都市生活的时装剧,使西装旗袍戏逐渐成为文滨剧团演出剧目的主流。在筱文滨带领下,文滨剧团一个又一个新剧目在观众中打响。文滨剧团演员众多,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筱文滨把剧团分为两个队,同时在恩派亚和大中华两个剧场演出,定期轮换对调。

建立编导制及倡导时装剧的重要性

筱文滨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极具改革意识的管理专家。在领导文滨剧团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大胆的改革措施,不断把申曲艺术推向新的高度,逐渐形成了沪剧历史上又一次新的发展高潮。

行政管理上,筱文滨组建了团委会,经常在散戏后到他家开会,边吃夜宵边商议业务上的事,并以前后台分工为界,分别设立了经理室和剧务部两个机构。经理室负责票务财务和接洽剧场,剧务部分管剧目创作和排练演出。他对剧目创作极其重视,亲自担任剧务部主任,后来又委派邵滨孙负责,大力加强编导力量。先后聘请徐醉梅、王梦良和范青凤这“三顶小帽子”担任编剧,还陆续引进赵燕士、田弛、宋掌轻、刘谦、莫凯、乔红薇、苏丹和叶峰等创作人才。在剧目题材上,他大力倡导表现当代都市生活的时装剧,使西装旗袍戏逐渐成为文滨剧团演出剧目的主流。为了提高演出质量,他尝试逐步以剧本制来取代原来的幕表制,同时设立专职导演,他和邵滨孙都身体力行,积极参加剧本编写,多次担任导演工作。他还实施奖励制度,对演出剧本设立金牌奖和银牌奖,凡是上座客满达到一定场次的可获金银牌奖,以此鼓励创作人员编演好戏的积极性。

在筱文滨带领下,文滨剧团一个又一个新剧目在观众中打响。尤其像《情天血泪》《恨海难填》《秋海棠》《空谷兰》《大地回春》《天下父母心》《原野》《叛逆的女性》《碧落黄泉》和《铁骨红梅》这些时装剧卖座更加红火。在根据电影桃李劫》改编的时装剧《恨海难填》中,筱文滨扮演男主角张仲衡,学习借鉴话剧表现手法,演来细腻传神,当他在狱中发出“清白人反为四下困”的悲鸣时,观众无不潸然泪下。这个戏产生轰动效应,经著名导演应云卫推荐,被搬上银幕,成为筱文滨主演的第二部申曲电影,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叛逆的女性》则成为邵滨孙、石筱英创造的邵派、石派的代表作,至今仍盛演不衰。《碧落黄泉》更使王盘声一炮走红,戏中的“读信”唱段在上海街头巷尾到处传唱不息。(www.xing528.com)

文滨剧团的成功带动了整个申曲界的改革创新。各个专业团体纷纷仿效他们的做法,竞演西装旗袍戏,自觉适应都市观众新的审美需求,使申曲舞台出现了难得的繁荣兴旺的景象。1941年申曲开始改名为沪剧。从申曲到沪剧,不只是剧种名称的简单变化,它标志着以西装旗袍戏为主要特征的沪剧历史上第二次发展高潮已经形成。抗战胜利后文滨剧团离开大中华,进入中央大戏院。1947年戏剧家田汉、安娥夫妇在那里观看了文滨剧团演出的反映市民悲惨生活的时装剧《铁骨红梅》后,握着筱文滨的手说,“想不到沪剧已改进到这样的地步,有这样的成就。我第一次看沪剧,就已经上了瘾”。田汉还专门写了题为《沪剧第一课》的文章在报上发表,热情赞扬文滨剧团进行的沪剧改革。

文滨剧团演员众多,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筱文滨把剧团分为两个队,同时在恩派亚和大中华两个剧场演出,定期轮换对调。他还提倡为演员写戏,要求编剧根据不同演员的不同戏路和风格进行创作,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