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童养媳到刻苦成才:一位女性的艰难学艺之路

从童养媳到刻苦成才:一位女性的艰难学艺之路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爸爸的病因为无钱医治而加重,妈妈只得含泪把病好不久的根娣卖给本滩艺人王筱新做童养媳。其实王筱新夫妻本来想买个女儿,但又担心女儿长大了要出嫁,辛辛苦苦教唱戏,嫁了别人会落个一场空,所以说定买童养媳,身价一百元,还规定结婚前,不准和父母来往。她挥泪告别双亲,独自来到王家,被王筱新改名为王雅琴,从此开始了学艺生涯。一出《卖花香》的小戏就是专为纠正她口音而排的。

从童养媳到刻苦成才:一位女性的艰难学艺之路

王雅琴本来姓洪,名根娣。1917年出生在浙江镇海的一个贫民家庭。7岁那年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出海运煤,但多年杳无音信,家乡又闹灾荒,她和母亲只得以野草头当饭吃,后来实在熬不下去了,乘了一艘小舢板来到上海,找到父亲的一个师父,在一个过街楼的后面暂时住了下来。她曾在一家小学读过一个月书,但看到妈妈靠给人家缝缝补补维持生活,根娣人虽小却很懂事,不忍心加重妈妈负担,毅然退学,每天到菜场去拾菜皮,帮助妈妈艰难度日。

孟丽君》中王雅琴饰孟丽君

《金沙江畔》中王雅琴、筱爱琴饰金秀、珠玛

好不容易盼到爸爸回来了,但一家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得了肺病,已被老板解雇。偏偏祸不单行,小根娣又染上伤寒,为治病把爸爸带来的仅有的一点解雇费都化掉了,全家又陷入贫病交迫之中。当时爸爸的病因为无钱医治而加重,妈妈只得含泪把病好不久的根娣卖给本滩艺人王筱新做童养媳

王筱新是沪剧本滩时期很有影响的艺人,他看中了根娣生得端正,人又有灵气,有心将她培养成本滩演员。根娣喜欢学戏,她没有钱买票看戏,但当时住的八仙桥菜场附近,聚集着不少唱宁波滩簧的艺人。布幔围成圆圈,他们就在里面唱戏。根娣人小,常常从布幔的空隙处钻进去看。她深深地被戏里的情节打动,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学唱“相公呀!”“小姐呀”。有时因没买票被拉出去,但一转眼她又从另外的地方钻进去看。(www.xing528.com)

其实王筱新夫妻本来想买个女儿,但又担心女儿长大了要出嫁,辛辛苦苦教唱戏,嫁了别人会落个一场空,所以说定买童养媳,身价一百元,还规定结婚前,不准和父母来往。当时根娣一家哭成一团,但她想到过去戏里有“卖身葬父”的故事,现在自己是“卖身为父治病”,心里也多少有点安慰。她挥泪告别双亲,独自来到王家,被王筱新改名为王雅琴,从此开始了学艺生涯。

沪剧老艺术家(前排左起韩玉敏、小筱月珍、杨飞飞,后排左起解洪元、汪秀英、王盘声、丁是娥、凌爱珍、赵春芳、王雅琴、邵滨孙、石筱英、丁国斌)

靠着这一百元钱,爸爸又熬过了四年。他去世时女儿只被允许回家磕了个头,此后妈妈回了老家。雅琴下决心好好学戏,希望有朝一日能挣钱养活妈妈。当时她学戏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一口宁波话改不过来。一出《卖花香》的小戏就是专为纠正她口音而排的。她被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白天黑夜地练,甚至睡梦中也会唱起来。经过短短三个月,终于克服了语言障碍,为学好本滩打下了基础。

教她戏的王筱新是个严师。在教《绣荷包》时,戏里的第一绣,尾字的拖腔“啊”要唱十几板,难度比较高,一下子学不会。她天天苦练,一次王筱新让她唱,她又唱走了调,王筱新冲上来一个巴掌,她从厢房跌到天井,摸着脸上的血不敢哭泣。这样不知练了多少遍,她终于把一个“啊”字唱准了。三年学艺,王雅琴先后学会了《卖馄饨》《卖桃子》《卖冬菜》《卖红菱》等卖头戏,《赵君祥》《庵堂相会》《借黄糠》等同场戏,还有《喜字开篇》《大西厢》等开篇。学会这些戏对她日后的舞台生涯起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