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教师道德培养的优质载体

大学:教师道德培养的优质载体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以来,我认为师德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但是我发现《大学》其实也是我们教师修身养性、培养好师德的好载体。《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也是道家的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最后,郭齐家教授带我们学习《大学》的八个条目。

大学:教师道德培养的优质载体

教师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群体,教师的师德关系到乡村教育发展,好老师才有好教育。一直以来,我认为师德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但是我发现《大学》其实也是我们教师修身养性、培养好师德的好载体。在北京师德讲师团的培训中,北师大的主持人,带领我们近400名教师一起诵读《大学》。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诵读。给我们上课的是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齐家。《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也是道家的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要用心去读,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儒学是生命的学问,也是学问的生命。知行合一,身心合一。

首先,郭齐家教授给我们简述了《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全篇共1751个字,《大学》分成经一章与传十章,经一章三个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传十章着重解释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戴圣的《小戴礼记》里面,《大学》能帮助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古人读书三个阶段:入门——升堂——入室。读书的顺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再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然后,郭齐家教授带我们精读《大学》的“经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的意思是,大人之学的宗旨,在于阐明光明的德性,在于亲爱人民,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古人的“大学”指的是成人的终身教育,是“大人”教育学习大道,是大学问,是大学校。“大学”即大人之学,讲个人修身成德和谐家庭,逐渐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明明德”是修己、内圣。第一个“明”字是动词,阐明、彰显、发扬光大;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光明、善良、先天的善端善性;“德”字是名词,德性、品德。人性是善性,人心是良心,人情是真情。“亲民”就是安人。“亲”是动词,亲近、亲爱;“民”是名词,民众、大众。要新民必先亲民,亲民的目的是新民,希望民众都能去掉旧习,做新的人民,二者并不冲突。止于至善,是指追求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把修己与安人二者结合起来,把内圣与外王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引导人们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三纲领从主体与客体,从对己对人两个方面阐明大学之道,目的是人人能明辨是非、善恶,达到大学崇高理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通过止、定、静、安、虑的修养功夫,能得到大学之道,得其所止。虚静——静心第一,利他为上。

最后,郭齐家教授带我们学习《大学》的八个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个条目以道德理念认识为起点,以道德理念建立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培养为根本要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教育的实践目标。(www.xing528.com)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着深刻的启迪性。

从北京回来后,我怀揣着《大学》,带着全体师生,每天早上用15分钟的时间一起诵读《大学》,不知不觉我们已坚持诵读了100多天。未来,我还会和我们的老师在诵读中慢慢感悟,慢慢修身养性,培养好师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