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团学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以团学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团学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以“引航之星”系列活动为例雷亮王依然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团学活动就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本文通过对实践中开展的“引航之星”系列活动的介绍,从实践到理论,提出了以团学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教育培养新模式。

以团学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以团学活动为载体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以“引航之星”系列活动为例

雷 亮 王依然(1)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团学活动就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本文通过对实践中开展的“引航之星”系列活动的介绍,从实践到理论,提出了以团学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教育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团学活动 大学生教育培养 “引航之星” 系列活动

随着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断发展,高校团学活动也在不断发展,从活动的形式、内容、广度、深度、体系、载体和成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有益的团学活动开辟了除第一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和引导的重要第二、第三课堂。本文将在介绍开展近三年的“引航之星”系列活动基础上,引出对大学生教育培养新模式的思考。

一、“引航之星”系列活动介绍

(一)活动背景

通过制作并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宿舍等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调研后,我们发现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如大一学生如何选课、大三学生如何找实习等。这些问题和困惑在第一课堂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释疑和解决,大学生就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摸索怎样在大学里学习生活、与人交往、规划发展和职业方向等问题,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的迷茫甚至误入歧途。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身边有很多教师、校友社会人士、各年级优秀学生以及优秀毕业生可以成为为大学生答疑解惑的良师益友,他们可以在第二、第三课堂里为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贡献力量。于是,我们考虑建设这样一个“被人引航”和“为人引航”的大课堂。

(二)活动概述

本系列活动在建立一个指引、导航大学生的志愿者团体的基础上,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做好大学生教育培养为根本目的和宗旨,以促进“引航人”和“被引航人”的交流、互动为系列活动主线,之后围绕主线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三)活动过程

本系列活动从2008年9月正式启动,我们制定了《GV(Guiding Volunteer)团队管理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并制作了活动“Logo”,以增强活动的规范性、标志性和吸引力,之后根据《章程》进行了第一批“引航人”的招募。“引航之星”团队招募的原则是只要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能为大学生答疑解惑、能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帮助都可以加入团队,加入团队的人必须是志愿参加相应“引航”活动,即志愿者。他们可以是学校的领导、教师、行政人员、退休人员、各年级学生、优秀毕业生,还可以是校外的校友、社会各界人士,甚至可以是优秀的外国学者、政府和企业人士。经过广泛宣传,第一批团队成员里有学校领导、学系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学秘书、优秀毕业生、学生党员和干部及其他各年级学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基本搭建起了丰富的团队成员结构和体系。

本系列活动以一个学年为一个活动周期,在一个周期中除了日常“引航人”和“被引航人”之间自发的、不定期互动交流外,我们会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陆续定期举办成规模的集体交流活动。随着2008年9月“迎新”专题活动的开展,“引航之星”系列活动也拉开了序幕。在一个学年里,我们陆续举办了八次集体交流活动,这些集体活动都是根据大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举办的,内容涵盖入学导航、学业咨询、生活指导和职业规划等几大模块,具体包括新生游园会、引航宣讲会、出国咨询会、选课咨询会、课业指导及期末咨询会、院长论坛、大学规划讲座、“走近公务员”经验分享讲座等,形式既有讲座、座谈、咨询、互动,也有茶话会、游园会等。除集体活动外,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特殊问题,“引航”团队的成员还会根据其本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一对多”的或互助小组式的、有针对性的不定期辅导。

在“引航之星”系列活动的统筹下,以往开展的一些辅导类、指导类、互助类、志愿服务类团学活动,在同一个宗旨和目标统领下,在同一个主线贯穿下,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化、项目化、常规化地梳理和整合,由此形成了一个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新平台,开创了通过团学活动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模式。经过近三年的不断积累、改进和发展,“引航之星”系列活动更加成熟和完善,“引航”团队愈加壮大,受益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很多大学生在活动的帮助下,解决了困难和困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从而为大学四年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也为将来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二、以“引航之星”系列活动为代表的团学活动对大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启发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团学活动代表的“引航之星”系列活动核心价值在于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模式,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团学活动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对第一课堂教育培养的有效补充

高校目前的教育培养阵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中第一课堂占据着主体地位。第一课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及专业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第一课堂并不能实现所有的效果,这时就需要第二、第三课堂的补充,第二、第三课堂又以团学活动作为实现的主要载体,所以“引航之星”系列活动也是对第一课堂教育培养的有效补充。例如在专业教育方面,第一课堂的时间是固定和有限的。经调研,学生们普遍反映如果只有课业的安排很难对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遇到一些专业问题时,如专业背景、专业去向等难以得到全面和及时的解决。“引航之星”系列活动把在第一课堂任教的专业教师招募到“引航”团队中来,并通过组织咨询会、论坛、专业学习小组等活动,为专业教师和在专业学习方面有困难和疑惑的学生搭建起教育培养的载体、交流的平台和沟通的渠道,从而使专业教师在第一课堂之外能有一个平台继续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有困难和疑惑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帮助。近三年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一载体受益匪浅,专业教育也收效颇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踊跃参加到“引航”的志愿服务队伍中来,为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

(二)对团学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以往辅导类、指导类的团学活动存在随意化、零散化、无目标化、简单重复化和无常效性等问题,“引航之星”系列活动设立的初衷之一就是要将以上现象尽量克服,使得团学活动机制化、系统化、目标化、规范化和常规化,使得团学活动能够持续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支持和保障。(www.xing528.com)

如上所述,本活动有专门的名称、标志、制度,有长期存在和依制度建立的规范服务团队,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基层团组织和学生会),有依制度建立的一整套宣传、招募、选拔、培训、更换和考评机制,有依目标和宗旨持续开展的各项“子活动”,有常态化的日常辅导体制。由此可见,“引航之星”系列活动已不同于以往的团学活动形式,它是常态化和体制化的。

(三)对“导师制”的扩展

以往“导师制”中所述的“导师”大部分只包括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高校在职教师。“引航”团队中的“导师”除了传统概念上的教师外,还包括其他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教育培养提供支持和助力的人士。如前所述,他们可以是学校的领导、教师、行政人员、退休人员,还可以是校外的校友、社会各界人士,甚至可以是优秀的外国学者、政府和企业人士。我们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每一个参加团队“导师”的工作时间,其中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同时,他们也是义务为大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另外,这些“导师”很多时候也是通过团学活动来完成自己的“引航”职责的。

通过团学活动为载体的教育和培养,进一步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得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有更多时间聆听学生的反馈,使得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和教师求教及探讨问题,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活泼、开放式的活动氛围中亲密交流和互动,也可以说开创了“导师制”的新模式。

(四)对“导生制”的扩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和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咯斯特几乎同时创立了“导生制”,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亦称“贝尔——兰咯斯特制”。原始的导生制最基本的特点是学生教学生,即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教师的助手,先向他们讲授教材内容,再令其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形式的产生主要是针对初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经费和师资紧缺的情况,其本质在于学生教学生。而新时期的导生制与原始的导生制有别,其内容是由学校通过一定的推荐竞聘程序,选拔出本校一定数量的高年级本科生,其职能是在原始导生制的基础上增加了负责其他形式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其工作多以教育、引导为主。他们自身也是学生,因此称之为导生。(2)

从某种程度上讲,“引航”团队中的学生身份的“guider”也可以归为导生。这些学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也要经过选拔才能进入团队,而且必须是志愿至少在某一方面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但是“引航”团队中的“导生”还有一些不同:首先,凡是志愿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的在校学生都可以加入团队,年级不作为准入的考虑条件。其他的诸如政治面貌、是否是学生干部、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或优秀称号、是否有其他方面的成绩都不作为限制条件;其次,团队中的“导生”不承担管理和教育的职责,他们不作为某个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特定助手,工作方式多以帮助和指导为主,工作内容多以将科学的、积极的、实用的、有效的态度、方法、技巧和思维传授给其他学生或者在其他学生遇到诸如如何选课、如何学习数学等问题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帮助;再次,团队的学生都是义务性质参加的,即他们都是志愿者,志愿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第四,“引航”团队中“导生”“导”的对象不局限于新生,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需要帮助时,都会成为活动服务的对象。如“走近公务员”经验分享讲座服务的对象主体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和有志于报考公务员的大三学生;最后,“引航”团队中的“导生”开展工作有时是借助团学活动这一载体的。在基层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的团学活动中,“导生”与“被导生”相互交流、帮助,解决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性的问题。

(五)对“导师制”和“导生制”的结合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引航之星”系列活动的统领下,“导师”和“导生”为了“引航”的共同目标汇聚在“引航”团队里,都成为“guider”,为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提供帮助。“引航之星”系列活动作为团学活动也首次将原本孤立的“导师制”和“导生制”有机结合了起来。“导生”通过团学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甚至是经历“导”与“被导”,不仅互相取长补短、牢固了自身的知识基础、丰富了知识体系,而且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

三、综述

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和全面研究的重要课题,不断顺应新情况、新形势创新大学生教育培养模式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团学工作飞速发展和成绩卓著的今天,更应重视团学活动对大学生教育培养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引航之星”系列活动也将在完善制度建构、强化选拔培训、完善考评机制等方面继续下工夫,(3)将团学活动建设成为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高桂英.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导生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

[2]赵鹏,叶志清.高校实行导生制的实践与思考.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

【注释】

(1)雷亮,男,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王依然,女,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

(2)高桂英.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导生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35—37.

(3)赵鹏,叶志清.高校实行导生制的实践与思考.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28—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