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传说:甘肃礼县春官传奇 - 发布春帖、收税与二十四节气的独特实践

民间传说:甘肃礼县春官传奇 - 发布春帖、收税与二十四节气的独特实践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春官的来源,在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甘肃礼县的传统做法与别处不同,由县政府召集春官管理者,印发“春帖”,这个帖子上要盖官印,正文部分印有每月的大小及二十四节气。由春官的管理者分派春官去传帖,中途还要召回一次,要他们先缴税,每帖税金三升面。这个传说没有春官词佐证,也没有史料说明,但笔者对这一传说情有独钟。

民间传说:甘肃礼县春官传奇 - 发布春帖、收税与二十四节气的独特实践

关于春官的来源,在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当然传说不能作为“春官”来历的依据,但这些传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心声,故搜集如下:

其一,三皇劝农说。远古时期,混沌未开,刀耕火种,人未教化,茹毛饮血,先民们不知道遵循气候节令变化来安排庄稼的种植和收获,估计是常常食不果腹,饿殍遍野,上缴的皇粮也缴不了。那时最高统治者“三皇”“五帝”也就十分着急,为了开化他的子民,让子民过上好日子,完成上交的皇粮。于是,主管农业的三皇爷,便骑一头耕牛“下基层,进社区”,向子民宣传教授怎样根据气候节令的变化来春种秋收,教授怎样发展扩大种植面积和多种经营,长此以往,就慢慢形成了“春官说春”习俗。

从传统的春官词看,春官与农耕文化、教化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春官”敬奉的是“三皇爷”和春牛。《词源》“三皇”条下第五义项有:“天皇、地皇、人皇”之说。而“伏羲”条下是这样说的:“伏羲,即太昊,风姓,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52]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春牛背上的小孩即“三皇爷”,大概是人文始祖伏羲。

同样,“春官”的春帖也表明了与农耕文化的关系,“春帖”上一般在最显眼的位置印有二十四节气和大月小月,印有“×龙治水,×人共丙,×牛耕田”等字样。这些文字其实是对来年农业收成的一个预测,比如说,“三龙治水”表明有三条龙掌握来年的降雨。俗话说龙多必有靠,这“靠”不是靠得住的意思,而是相互依赖,谁也靠不住的意思,类似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典故,所以这治水的龙越少越好,越是风调雨顺。同样道理,“三人共丙”表示三人同吃一个饼子,人越少每人吃得越多,说明每人占有的收成越多。但“三牛耕田”就不一样了,耕田的牛越多,干活就越顺利,收入就越高。那么这三个数字是怎样来的呢?原来龙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属“辰”,牛排行老二,属“丑”,“丙”与“饼”谐音,从当年的正月初一算起,第几日是“辰”日就是几龙治水,第几日是丙日就是几人共饼,第几日是丑日就是几牛耕田。比如2017年正月初一是乙卯日,初二是丙辰日,十一是乙丑日。这样,2017年的春帖当印上“二龙治水”“二人共丙”“十一牛耕田”的字样。

正月立春雨水多,春雨相连节气和;

初一初二定分明,临行一时受皇封。

二月惊蛰春风,冰雪消融杏花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忙忙碌碌苦煞人。

…………

十二月小寒大寒,去了今年又来年;

俗人不知新春历,月大月小要俱全。

造下皇历十三本,传于天下十三省;

州传府,府传县,春官进城领路线[53](www.xing528.com)

《二十四节气歌》按一年四季交代了农民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活,最后一节交代了春官的来历。原来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对历法极为重视,每年的新历要皇封颁旨,然后张榜公布,各路各省官员传抄至县一级政府,由县衙负责传遍所辖区域。甘肃礼县的传统做法与别处不同,由县政府召集春官管理者,印发“春帖”,这个帖子上要盖官印,正文部分印有每月的大小及二十四节气。由春官的管理者分派春官去传帖,中途还要召回一次,要他们先缴税,每帖税金三升面。缴了税的春官可再领一些散帖,同样这些帖子上盖有官印,但收入的面却是春官自己的收入。这不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农政思想,同时也说明了春官具有特殊的官商身份。

其二,商朝敖马夫除瘟说。相传在商朝的时候,神州大地,瘟疫横行,百姓苦不堪言,统治者束手无策,望瘟兴叹。丰镐城内有一姓敖的马夫,他身体康健,每天赶着他的马群外出牧马,有一天他来到一片青草地,此处流水潺潺,天空湛蓝,白云朵朵,飞鸟唧唧,惬意无比。忽然一阵风儿吹来,他仰望天空,老鹰盘旋,蓝天白云间飘飘摇摇掉下了一把花雕羽扇,敖马夫捡起一看,上书“仪程”二字。他便如获至宝,带在身边,放牧到哪里,就把羽扇摇到哪里,唱着快乐吉祥的歌谣。后来他发现凡是他放牧所到之处,瘟疫消失,百姓健康。于是他报告朝廷,不再放马,手持羽扇,走村串巷,道吉言、说吉祥、报平安、解灾难。所到之处,瘟疫尽除,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朝廷知道后,便封敖马夫为“春官”(俗称仪程官)。

仪程官儿本姓敖,马棚下面倒过料。

官位不大戴风帽,手摇羽扇把春报。

每年春节前后,春官就深入民间,走东家串西家,报告春的到来,祝福吉祥如意,后来便慢慢流传到民间,在民间选择一个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人充当春官,报告春的信息,宣传农业知识,祝福人人勤劳致富、健康平安。历代口耳相传,生生不息,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充满乡土气息、饱含深厚文化底蕴、雅俗共赏民间艺术

其三,殷纣王封春官说。在六盘山地区有一首流传非常广泛的交代春官来历的春官词:

殷周封我仪程官,来到人间降平安。

舞狮子,送吉言,欢度春节过新年。

在笔者调研收集春官词的过程中,每每问到春官的来历,好多春官,尤其是老春官,都会用上面的春官词作答,并肯定地告诉笔者,春官就是殷纣王封的。待请对方再说详细一点儿时,他们便无语了。

其四,唐朝官员说。相传唐朝初年,朝里有两位忠臣,是弟兄二人。兄长叫王银春,他的官职做到了丞相。为了辅佐皇帝治理好天下,尽快转变前朝留下的农业衰败情况,弟兄二人倡导了春官活动。传说王丞相兄弟二人领头走向民间,向各地农人们赠送来年的农业节气表,并把务农知识编成歌谣唱给人们听。从此,就流传下来演唱春官词的形式了。这个传说没有春官词佐证,也没有史料说明,但笔者对这一传说情有独钟。因为到了唐朝,农业节气表即《二十四节气歌》刻录也罢,书写也好,才有了可能。当然,遍览唐朝丞相,姓王的有20人,却无名王银春者,可见是真正的传说。

其五,从官员到民间艺人说。在甘肃礼县的许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春”起源,据说唐朝初年,皇帝为了让百姓把田地种好,多收粮食,专门封了一种春官,让他们拿着官方发行、自己印制的节气表(即后来的春帖)到各地各户去送。春官们认为既然到农村送节气表,也就顺便说些吉利话,便慢慢兴起“说春”之俗。农民见春官远路送来春帖,并笑逐颜开地进行说唱表演,便酬谢些钱财或能吃能喝的粮食、茶叶等。毕竟朝廷的春官很少,走的地方不太多,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各地方的一些聪明伶俐、能说善唱的民间艺人看到了商机,就自己翻印春帖,替代了朝廷的送春之官。[54]

其六,春官源于官位说。上古时期少昊帝属下春扈氏,至西周时期设春官制。少昊氏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他设置有九农之官,掌管农业。农业必须按节气耕种,因此少昊帝注重农业发展,教导人们按节气播种收割。慢慢地发展成“春官说春”。[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