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果老与神仙道教:民间传说的传奇人物

张果老与神仙道教:民间传说的传奇人物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果死后,在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中被称作张果老。张果老位列“八仙”,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直到东晋末年道教学者葛洪才明确提出了“神仙道教”这个概念。葛洪从理论上把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割裂,他极力反对民间道教,推崇神仙道教,曾撰文严厉驳斥“五斗米教”等民间道教的教规、教义及其组织形式,诋毁农民起义,也不赞成道教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

张果老与神仙道教:民间传说的传奇人物

张果死后,在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中被称作张果老。张果老位列“八仙”,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八位神仙中又唯有张果老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现在我们讨论张果,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神话传说,因为中国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学术领域,还曾经是开先河者,如天体地球的起源、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天文学冶金化学中医药学气功保健等。在道教文化范畴,道学与道教似乎是一个统一体,其实不然,严格说,道教与道学是有区别的:道学仅是学术流派,而道教虽然脱胎于道学,却有宗教信仰和组织形式,在封建社会成为广泛存在的宗教团体和民间帮派组织。

中国道学的创始人是黄帝,黄帝在五千年前所著的《阴符经》中就阐述过天、地、人与大自然能量守恒定律:“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这段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生生灭灭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根本,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与万物的关系是共存共荣。天地、万物和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运行规律,即机理,也便是“盗”。如果天地、万物和人之间的守恒定律保持自然平衡,人和大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即“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懂得了敬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春秋晚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继承了黄帝人与天地万物具有依存关系的辩证思想。老子对天体地球的形成,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指出地球在形成之前只是一个混沌体,有独立的运行轨迹和固定的旋转方向,而且速度恒定。随着地球分出了天地,地球始成为万物之母。虽然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地球起源和发展的粗略历史,但两千六百多年前的老子能提出如此接近科学的理论,实属难能可贵。

其实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并非只有老子在孤军作战,在老子之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泰勒斯(约前624—前546)就曾提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的理论,与我国道家的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极为吻合。另一位略晚于老子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提出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继德谟克利特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前322)创立“四元素”说——水、土、火、气。

可见公元前5—6世纪,是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大爆炸时期,中国以黄帝、老子等为代表的关于天体地球和生命起源的唯物辩证思想对边缘科学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道学的唯物辩证思想还体现在认识论的哲学体系中,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仅此几例就可以看出道家的哲学思想中无不充满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思想偏见,有一些观点曾被长期误解,例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曾被人理解为:“追求学问,结果是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多;追求大道,结果是才智一天比一天减少。”其实,作此诠释者完全混淆了原文“学”与“道”的概念。道家历来主张“崇道贵德”,“道”和“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解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它的本意就是:追求学问虽然知识一天比一天多了,但所获得的知识中难免掺杂有糟粕、谬误,甚至有悖道德的东西。为道则是用真善美的标准经常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筛选,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高自身修养,使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因为东汉末年统治阶级与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有人造《太平经》170卷,开始在社会上传播。《太平经》继承了道家哲学、阴阳五行说、传统的宗教思想、巫术以及儒家的伦理观念,吸收了当时的天文学、医学、养生学等自然科学成就,建立起了一套庞杂的神学体系。张角利用《太平经》的理论宣传、组织并发动了黄巾起义。(www.xing528.com)

《太平经》以“太平”为名,目的在于实现理想的公平、大乐、无灾、乐生好善的太平世界,给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绘制了一幅渴望得到又遥不可及的美丽图景。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平经》所表露的平等思想也是中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萌芽理论,《太平经》应当是中国道教最早的经典著作。

同样是在东汉末年,道教学者魏伯阳著《参同契》,对战国以来的道教活动(主要是养生术和炼丹术)做了概括性总结。他收集并编纂了各个历史时期道教派系以及有影响的人物和著述,但道教自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追求神仙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出现神仙道教和民间道教分离的苗头。

直到东晋末年道教学者葛洪才明确提出了“神仙道教”这个概念。葛洪在中国道教史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反对将道教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曾撰文抨击农民起义,把战争造成的田园荒芜、生灵涂炭、经济萧条以及造成社会诸多的不安定因素都归咎于民间道教,给统治阶级取缔和瓦解民间道教提供了理论根据。葛洪从理论上把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割裂,他极力反对民间道教,推崇神仙道教,曾撰文严厉驳斥“五斗米教”等民间道教的教规、教义及其组织形式,诋毁农民起义,也不赞成道教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葛洪的神仙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道教的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和极其重要的影响。他还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活跃、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著作中以山川风物、鬼怪神灵为题材的神话故事,至今都还脍炙人口。

葛洪主张神仙道教与其他道教的区别在于:修行应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宣扬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神仙道教的积极意义还在于为士大夫阶层参加修行打开了大门,大批隐逸、名士的涌入,改变了道教徒的成分。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因而对道教思想理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葛洪的神仙道教理论对后来的张果影响极深。葛洪原本出身天师道世家,却完全摈弃了天师道,踏进了神仙道教的大门,从此远离政治,潜心修道,一生著述不辍,成为神仙道教派内丹修炼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我们应当为以黄帝、老聃为代表的祖先们感到骄傲,他们是华夏文明的缔造者,曾代表中国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就已经和西方探索自然科学的先哲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也应当公正地评价中国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例如中医鼻祖扁鹊,他的望、闻、问、切诊断法一直传承至今。扁鹊也是一位道家人物,因为他四诊合参,诊病如神,民间传说他有透视的神力。文学方面,历史上许多神话故事都出自道教学者笔下,成为小说文体的开先河者。养生保健方面,中国的气功保健如今风靡全世界。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让现代的人也愈加清晰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已经开始重新审视道学,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道教文化正在被一一挖掘整理,它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