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道教活动溯源:果老文化的历史起源与地貌变迁

山道教活动溯源:果老文化的历史起源与地貌变迁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山的道教活动绝非起于张果又止于张果,张果只不过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已。山的道教活动距今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明山的自然环境很有特色,首先为道教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山青、水秀、境幽。所以认识山的地貌变迁有助于探讨那段鲜为人知的道教历史。

山道教活动溯源:果老文化的历史起源与地貌变迁

《洞冥记》还说:“元兴中,帝起寿灵坛。坛上列植垂龙之木,似青梧,高十丈,有朱露,色如丹汁,洒其叶,落地皆成珠。其枝似龙之倒垂,亦曰‘珍枝树’。此坛高八丈,帝使董谒乘云霞之辇以升坛。至夜三更,闻野鸡鸣,忽如曙,西王母驾玄鸾而至,歌《春归乐》,谒乃闻王母歌声而不见形。歌声绕梁三匝乃止,坛旁草树枝叶,或翻或动,歌之感也。”《洞冥记》所记录的全部是神话故事,但其中被称作神仙的人物却大多有据可依,董谒、李充、孟岐、郭琼、黄安武帝时被称为“五仙臣”,曾与汉武帝同辇赴泰山祭天,其地位显赫可见一斑:

李充,冯翊(今陕西大荔县)人,“自言三百岁”,负《五岳真图》见武帝,帝礼待之,称之为“负图先生”。

孟岐,河清(今洛阳市郊)人,年逾七百岁,自言曾与周公旦同朝共事,“语及周初事,了然如目前”。

郭琼,东郡(今河南新乡)人,“形貌丑劣,而意度过人。曾宿人家,辄乞薪自照读书,昼眠眼不闭,行地无迹。帝闻其异,征焉”。

黄安,代郡(今河北蔚县)人。“时人谓黄安年可八十余,视如童子。常服朱砂,举体皆赤,冬不著裘。坐一神龟,广二尺,人问:‘子坐此龟几年矣?’对曰:‘昔伏羲始造网罟,获此龟以授吾。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岁即一出头,吾坐此龟,已见五出头矣!’”

相比而言,武都的董谒态度谦虚多了,说自己才190岁。也有传说,董谒在汉文帝时就已经被征召进宫。于道人而言,年龄是绝对的秘密,身世更不会轻泄与人,铲踪灭迹的目的就是为了神话自己。郭宪是东汉时期的道士,他在《洞冥记》中记述的神仙,人物都是有出处的,只是故事过于怪诞荒唐而已。

张志和(732—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祖籍浙江金华。

祁门张氏族谱》记载,张志和于开元二十一年(732)正月初一在京城长安行宫诞生,因娠前其母梦见有神仙献灵龟吞服,为其取名龟龄。

开元二十七年(739),张志和跟随父亲翰林院游玩,翰林院宋学士以《锦林文集》戏之,张过目成诵,被传为佳话。唐玄宗听说后,亲自出题考试,张皆对答如流,玄宗甚感奇异,赐优养翰林院。

天宝六载(747),年16岁的张志和以道术见长,被李亨赏识,增补京兆户籍,游历太学

天宝十载(751),太学结业,太子李亨为张钦赐御名,改名志和,擢第后留在翰林待用,官八品。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反唐,张志和随太子李亨转战灵武一带。

天宝十五载(756),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张志和与舅舅李泌常献计于肃宗,征调回纥兵,败安禄山于河上,取得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性胜利。擢授张志和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

至德二载(757),张志和由外官擢至内官,封吏部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然肃宗为了急于收复京师掌控内外局势,答应了回纥苛刻的条件。张志和力谏肃宗收回成命,纳陈时事,肃宗不悦,贬志和为南浦尉。同年其父张游朝卒。

张志和虽被贬为南浦尉,但肃宗为了笼络人才,加上张志和母亲新丧,遂赦其无罪,并赠奴、婢各一,敕赠张母为秦国贤德夫人,赐表白四段,白银二千四百两,欲让张志和守孝期满后再回朝廷效力。

《渔父词》又名《渔歌子》,词牌为张志和首创。《渔父词》对中国词坛影响深远,无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无不趋之若鹜。

张志和《渔歌子》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获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后人发现张志和一生只写过五首词、七首诗,他自命为“烟波钓徒”,过着无所羁绊的散人生活,本可以创作出更多文学作品来,但是他却把精力放在了道学研究上。大历二年(767)以后他在会稽东郭隐居,开始撰写《大易》,三年后完成了《大易》十五卷共三百六十五卦。

大历九年(774),张志和应湖州刺史颜真卿邀请前往湖州,同年冬十二月与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年仅42岁。他一生的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大易》十五卷,《渔歌子》五首,诗七首传世。(www.xing528.com)

汉朝的汉武帝是步秦始皇后尘的第二个皇帝,汉武帝屡屡求仙不遇又不知悔改,根本原因在于“冀遇其真”,强烈的长生愿望使他始终抱着能够遇到真正仙人的侥幸心理。而李少君、公孙卿等神仙方士正是利用了他的这一心态,才使骗局愈演愈烈。

利用求得长生的仙法仙药,骗取统治者的信任,获得显贵的地位,获取大量的钱财,这成了封建社会中一些读书人谋求前程的捷径,统治阶级则充当了培育神仙方士最肥沃的土壤。

有学者说神仙道教和民间道教的区别在于神仙道教维护的是士大夫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一结论并不完全正确。首先神仙道教相信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成仙的目的,另外确有一部分读书人通过修道得到了只有仕途才能获得的荣耀和地位,于是仕途受挫和一些官运乖蹇的士大夫就成了神仙道教的积极追随者,这类人的参与一是为道教活动注入了文化活力,二是这类人有社会地位,过着优裕的生活,用不着耕耘自给、采药货薪,可以全身心地从事道学理论研究,东晋以后,神仙道教得以迅速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功不可没。但在神仙道教派中还有一股力量是广大平民百姓最为称道的,那就是“八仙”故事中的那些无所不能的神仙。“八仙”故事中的神仙其实代表了神仙道教中不同类型的人物,有官场失意者,如钟离权、吕洞宾、曹国舅;有不屑与权贵为伍者,如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代表人间弱势群体的何仙姑、蓝采和,他们做的都是锄强扶弱、济世救人的大善事。即便说“八仙”的故事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反映的也是社会最底层弱势人群的心声。

张果很例外,“八仙”中他是唯一的真实人物,也是东晋神仙道教理论的创始人葛洪的追随者,他一生专心于修道,远离民间道教,远离政治漩涡,在历史上是很具代表性的道教学者之一,是典型的“岩穴之士”。

因为故道、因为一方道教圣地,成就了一座商业古镇,于是人口猛增,耕地不断扩大,林地不断缩小,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团鸾山顶被暴雨山洪冲得四分五裂,灵官镇两边的山体也被山洪逐年蚕食,只剩下一条窄窄的小山梁,三面临沟的灵官殿一直悬到如今竟安然无恙,这也是一大奇迹。

黄帝《阴符经》讲道:“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这段论述是道学精髓,但很多人却不愿去认真领会,黄帝想告诉人类什么呢?他告诫人类,人类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机理,即我们现在说的“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守恒定律一旦被破坏,人和地球、和大自然就无法和谐共处。黄帝是中国道学的创始人,道教把老子奉为鼻祖,是因为他首先继承了黄帝客观地认识世界、顺其自然、敬畏自然、力求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摆在了人类谋求生存的首要位置上。道家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文化、保护人文资源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这就是一些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道教建筑群或从事道教活动的场所被称作“圣地”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