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当文化:人文历史与道教概览

武当文化:人文历史与道教概览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武当道教的历史渊源1.原始宗教对武当道教的影响原始宗教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渐趋成熟。古代的宗教观念和民众崇拜正是武当道教信仰的主要来源。龟、蛇是武当山动物崇拜的主要对象,而玄武是龟、蛇的合体。武当山位于楚地,包括武当山在内的汉江流域正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而荆楚文化也是道教的源头之一。据考古发掘,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的特点在武当山及周围地区也有明显的反映。

武当文化:人文历史与道教概览

(一)武当道教的历史渊源

1.原始宗教对武当道教的影响

原始宗教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渐趋成熟。原始人类的生产力和思维能力十分低下,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把自然力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从而自发产生了原始宗教,这也是人类自身异化的产物。

武当山地区是中国先民居住繁衍之地,有多处石器时代遗址。宗教观念产生的文化遗存在房县、丹江口市及郧县(郧阳区)均有分布,如房县七里河新石器时代多人合葬墓的拔牙和猎头风俗,说明八千年前汉江流域已有原始宗教信仰。此外,从武当山周边的房县、丹江口市及郧县(郧阳区)的考古发现中我们不难看到盛行于此的动物崇拜、山岳崇拜、星辰崇拜、生殖崇拜等。在湖北荆州发现的陶祖以山象征男根,灵山崇拜一般也与男性生殖器崇拜有关。《续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自州城(均州)净乐宫出南门,行郧襄官道中,石甃广平,道旁壁间有曰打儿窝者,俗云击之即得嗣也。”朝山进香的女香客为求嗣,喜欢绕古铜殿三圈。古代的宗教观念和民众崇拜正是武当道教信仰的主要来源。武当山地区的民俗中还有山岳崇拜(东亚地区普遍存在农业丰收时拜山),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武当山峰高林密,拥有许多奇禽猛兽,其难以接近令先民感到神秘,山民因此认为高山奇峰是通天之路,山峰因此具有了神灵的性质。

(2)武当山山势徘徊,如天关地轴之像。奇特的自然景观,容易引起先民的崇敬。

(3)武当山多云雾泉池,先民认为它是兴云作雨的龙神的居所,可作为求雨的对象崇拜。

龟、蛇是武当山动物崇拜的主要对象,而玄武是龟、蛇的合体。《楚辞·远游》宋洪兴祖注中记载:“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殷代,四方星辰已被想象成动物形象了,后来,天文学二十八宿体系形成,每七宿组成一种动物形象,即四神(或称四象、四宫,即玄武、青龙、白虎、朱雀),其中,北宫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称为“玄武”。[1]

2.楚文化对武当道教的影响

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主要在长江、汉水流域的江汉地区,荆楚文化有“信巫鬼,重淫祀”的特点。武当山位于楚地,包括武当山在内的汉江流域正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而荆楚文化也是道教的源头之一。据考古发掘,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的特点在武当山及周围地区也有明显的反映。武当古志记载:均州“信巫儿,重淫祀,尤好楚歌”,房县“俗信巫魉,重神祀”(巫魉是兼有医生和巫师两种身份的人,在干旱、下雨、生病、修房时,人们都请他们驱邪;淫祀是未经官方认可过度的祀祠)。今天的武当道教斋醮科仪中仍保存着许多楚文化遗风,如禹步、降神、拜日、礼斗、崇火(太阳神崇拜、武当金殿的坐西朝东)、喜卜、尚水等。

3.先秦道家哲学阴阳五行等思想对武当道教的影响

武当山志称,老子的弟子尹喜在此修道,道经还称真武大帝是老子“八十二化”,武当还有五龙捧圣的道教神话[五炁龙君(东方青龙、西方白龙、南方赤龙、北方黑龙、中央黄龙)]。武当武术特别强调“拳法阴阳”功法,所谓“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六合内中藏”,这些都说明武当道教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

4.神仙信仰和方士方术对武当道教的影响(www.xing528.com)

神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综合化与通俗化的具体表现。

神仙(神人或仙人)是一个道教术语,是道教信徒理想中的隐遁山林、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无方、长生不死的人。庄子对神人做了具体的描述:有神人居于姑射山上,肌肤如冰雪一样洁白,容态如处女一样柔美,不食五谷餐饮风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

武当山地处汉江流域,峰高林密,是修仙学道者向往的仙境。在传说中,春秋战国时期此处已有许多著名的仙人,“高年遗世之士,卓行绝假之流”,如老莱子汉阴丈人、楚狂接舆、庄周、列御寇、谷城平常生、江妃二女等,还有汉代道士隐士戴孟、马明生、阴长生、赵康。道教信徒认为他们是服苍术食黄精,炼制金丹,直接继承了古代方术的方士。

(二)玄武崇拜

1.动物崇拜与玄武神崇拜

动物崇拜是古人把幻想和希望寄托在动物身上,最后转化成精神寄托和神仙信仰而产生的崇拜。动物崇拜的重要对象有龟、蛇。玄武是龟、蛇合体,这一称呼最早见于《楚辞·远游》,宋洪兴祖注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龟蛇被视为灵物、神物,并成为一些部族的图腾。我国部分地区的侗族人民信仰蛇神,禁忌吃蛇,每年都编“舞草龙”来驱灾。《山海经》中描绘的许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或手操两蛇,或耳上挂蛇。灵龟崇拜在中国也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龟甲随葬的习俗已经遍布中国。在殷商时代,灵龟崇拜已经发展为龟卜信仰,即认为神龟通人、知吉凶,可充当神人交通的媒介。龟蛇相缠一处,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更具神性,不可侵犯。

2.星辰崇拜与玄武神崇拜

殷代,四方星辰已被想象成动物形象,后来,古代天文二十八宿体系形成,人们认为每七宿组成一种动物形象,即四神(或四象、四宫,即玄武、青龙、白虎、朱雀),其中,北宫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被称为“玄武”。秦汉的皇宫常用四象命名四方的门阙殿楼,西汉宫殿建筑构件中的四神纹瓦当,都表明四神中的北方玄武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和崇尚,并影响到世俗生活的许多方面。星辰崇拜把玄武的神格地位作了抬高。

3.四神被纳入五行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五方配五色等五行之说十分盛行,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成为护卫之神,四神“镇四方,辟不祥”的守护神职能被纳入了五行系统。东汉后期道教兴起之后,常以四神壮威仪,四神于是成为道教护法神。如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描写太上老君的仪仗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只是这时的玄武尚未人形化。

4.四圣崇拜

唐末宋初的道经中常有北帝率四圣降妖伏魔的故事。四圣崇拜在隋唐逐步盛行。保守推断至迟在北宋以前,北宫玄武已经人形化,成为道教信奉的中天北极紫微大帝(简称北帝)属下的四员大将之一(天蓬、天猷、翊圣、玄武),号称玄武将军。虽然“将军”是对神格不高的小神的称呼,但玄武毕竟脱离了兽形星辰神而人格化了,已经由四神系统上升为四圣系统,为后来演变为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简而言之,玄武神崇拜大致的演变经过了由北宫玄武到玄武将军,由玄武将军到真武真君,由真武真君到玄天上帝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