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古琴艺术教学实践、传承与发展

甘肃古琴艺术教学实践、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以来,古琴艺术在靖远得到更好的承传。在这种境遇下,靖远县的文人们则琴文并重,在甘肃乃至全国古琴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为传承古琴艺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发扬光大。甘肃省副省长何伟视察甘肃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保护情况。当时,身为甘肃省文史馆员的张尚瀛负责汇集琴学材料,组织新闻报道,对外宣传琴人,使外界对靖远的琴学艺术以及相关活动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甘肃古琴艺术教学实践、传承与发展

北宋年间,西夏统治河西时设甘肃军司,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代设甘肃行中书省。甘肃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形如一个长长的走廊,连接着各种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甘肃自古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华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地。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就诞生在甘肃。

汉代的开边政策和张骞出使西域成功地开通了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甘肃成为中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串联起了甘肃省的很多城市,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琴艺术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浸润,敦煌、张掖武威兰州靖远博物馆都藏有唐宋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古琴艺术的繁盛。

靖远自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始置祖厉、鹑阴两个古代县份,到明朝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设置靖虏卫,经过了155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间史料记载寥寥。15世纪中叶开始置卫伊,创建学宫,培育人才,教化风俗,地域文化随之悄然兴起,自明朝发端,到清代兴盛,出现了许多名人志士、文人墨客。如兵部尚书彭泽,陕西巡抚马文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三边总督杨守礼,总督石茂华、高文荐,靖虏卫兵粮道田汝颖,兵粮道少卿邢玠,靖虏卫贡士王龙,张炳南(张氏家族第一代琴人),范振绪(书画家),张云锦(张氏家族第二代琴人)……

靖远民间珍藏有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斫制的良琴以及极为少见的古指法乐谱和琴乐手抄本。此外,还存留有文字记载的历代靖远本籍或客籍名士创作的反映古琴音乐艺术活动的诗、词、赋等。可见靖远的古琴艺术,从宋代就已经开始。

明代以来,古琴艺术在靖远得到更好的承传。据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收录的《乐琴轩记》记述,明代靖虏卫人路升不仅长于诗词写作,而且古琴艺术造诣精深,书斋取名“乐琴轩”,曾著有《乐琴轩》一卷,其内容吟古琴者颇多,在当时很有名气。路升字彦翔,时为肃王府仪宾,博学多识,于读经学史之余,素擅丝桐,气质高雅。每逢佳日良宵,清风满轩,明月在庭,文人雅士会聚一堂,宴饮欢畅之际,吟咏唱和,抚琴助兴。

甘肃省金陇琴会成立合影

明代副使云中人郭纪巡边来到靖虏卫,与路升相识,一见如故,并为路升精湛的古琴弹奏技艺所折服,赋诗有《赠庆府仪宾路彦翔长歌》:

“王门年少乘龙客,日把瑶琴自怡悦。静中得趣乐无忧,难与旁人细分说。我来按部巡边陲,萍水相逢如故知。

公暇开囊弹一曲,仿佛当年钟子期。一声轻,就之细听微有声。食叶春蚕纷簌簌,迁乔黄鸟鸣嘤嘤。一声重,敲月霜钟惊晓梦,鲸海三更夜浪喧,龙门二月春雷动。一声疾,指下忽然飞霹雳,半江帆旆驾天风,三峡波涛撞石壁。一声徐,落花流水相萦纡,日长柳絮自飘荡,风静闲云任卷舒。

调高弦绝情何长,杳然销尽炉中香。兴阑心手忽俱失,趣深琴我浑相忘。羡君自是鸡群鹤,好约携琴入台阁。上赞雍熙至治音,要使斯世斯民共斯乐。”

弘治年间,兰州人彭泽游学来到靖远,寄身法泉寺岩洞潜心读书。整日用功,不知疲倦,待到夜晚寂寞之时,尝以明月琴声相伴。法泉古寺东山之上,弯月高悬,红山岔中,古乐之声不绝于耳。彭泽咏法泉寺“东山八景”有《草亭琴趣》一首:“白云生处草堂深,洗耳宫商太古音。莫笑钟期今去远,清风明月自知心。”

明嘉靖二十年,宁夏都指挥颜南泉创建历任靖虏卫守备题名碑,书信向管律求文,管律为之撰写的《守备题名记》中有“靖远固称弓刀铠胄之乡,素有文献礼乐之俗”之赞语,可见明代的靖远,兴武尊乐已成为时尚。

张氏家族明末宦游来到甘肃,安家于靖远,世代以教书为业,以琴、诗、书、画传家,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上,张氏家族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代表人物有张柄南、张云锦、张慎微,对本地文化事业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他们的古琴艺术,也成为本地最有延续性的文化特色。

清末之际,古琴艺术在甘肃的发展日渐衰落,呈现后继乏人的态势,能琴者寥寥可数。在这种境遇下,靖远县的文人们则琴文并重,在甘肃乃至全国古琴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为传承古琴艺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发扬光大。(www.xing528.com)

甘肃省副省长何伟视察甘肃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保护情况。白银市市长张旭晨、副市长王禄邦等现场陪同。张小朝弹奏古琴。

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合影

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合影

近代靖远文化人盛行研习古琴之风,以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其中不乏造诣独到者。靖远文化的代表人物张云锦、范振绪等名家身体力行,极力弘扬古琴艺术,提倡地方琴学不辍,从而使靖远的古琴艺术绵延不绝。

张云锦不仅擅长于弹奏古琴音乐,而且还亲自斫制古琴乐器,时称“斫琴老手”,并且著有《琴品二十四章》。该书极大地丰富了古琴美学的内涵,是近代甘肃古琴音乐的重要资料,将甘肃古琴艺术审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晚年移居靖远的榆中青城人孝廉方正刘觐丹,曾保存有瑶琴五张,皆为宋、元朝代所制,其中名为“石麟”的宋代古琴,精工雅致,被看作是佳品。并且存有名砚十方,故而将其寓所命名为“五琴十砚斋”。刘觐丹每日读谱操琴,习之不倦,将自己珍藏的《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视为至宝,遇有危难,便让儿媳将其缝于棉袍之中,随身携带,不离左右。

民国年间,靖远人杨绍周因经商长期泛舟津闽等地,曾以琴会友,享有美誉。闲暇之际,时常读《易》弹琴,最喜弹琴曲《梧桐一叶秋》。他珍藏的元代斫琴名家朱致远所制“仲尼”古琴,琴腹内题有上款“大元甲申获古晾材”,下款“赤城朱致远制”两行楷书字。此琴通体“蛇腹断”,音韵超绝,堪称稀世珍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将地形相似的靖远误作兰州,数次飞临上空投下炸弹,杨绍周在随县城居民躲藏日军空袭之际,仍不忘携琴在手,紧急关头以身护琴,可谓视琴如命。

自1982年开始,杨绍周、张慎微、张尚瀛、党世才、张思隋等人组织成立“靖远县古琴研究小组”,开展琴艺交流活动。当时,身为甘肃省文史馆员的张尚瀛负责汇集琴学材料,组织新闻报道,对外宣传琴人,使外界对靖远的琴学艺术以及相关活动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此间曾燃星星燎原火,这里始闻声声大雅风”,古琴研究小组自撰的这副对联,表达了他们对古琴艺术的执着和振兴古琴文化的信心。

1900年12月,在甘肃省民主促进会、天水市文联的支持下,在主委应中逸、副主委卜锡文等的策划下成立了金陇琴会,开启了当代甘肃古琴的发展历程。

当时参加成立大会的有应中逸、任英、卜锡文、董晴野、周自强、周兆颐、党世才、张思隋、高蔓、蔡清芬、魏新民、党静等。

2016年“甘肃古琴艺术”成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白银市群艺馆成为首个保护单位。

2016年10月,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孔庆浩当选为学会会长。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幽兰琴馆创办人党敬当选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聘请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副会长马杰和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原甘肃省“金陇琴会”会长党世才先生为学会艺术顾问。聘请著名古琴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村,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会长徐君跃,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子盛,为艺术指导。云茜、胡宝琴、党利当选为副会长。张小朝、苟英杰、党鲲当选为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