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详解

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详解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大一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概论和社会工作方法等基础理论课程,大二开始逐步接触社会工作各具体工作领域的课程,大致符合从基础入门到深入具体的理论学习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详解

宏观角度看,教育模式是对学校教育的宏观行为系统的概括,是由教育目的、教育体制与教育课程组成的宏观控制的统一体。教育模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包括专业学制、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社会工作的学科设置、资格审查、课程设计、理论与实务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课程设置是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类课程的有序的组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质构成”,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教育部专门颁发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11门主干课程为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心理学社会福利思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保障学。二是“形式构成”,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一般而言,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涵盖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维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主体结构遵循“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习课程”的线性思路。大一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概论和社会工作方法等基础理论课程,大二开始逐步接触社会工作各具体工作领域的课程,大致符合从基础入门到深入具体的理论学习模式。除了较为零散的实习外,学生们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年集中完成大部分实践课程,主要形式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实习。比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4年中,实习课时长约占全部课程时间的23%,前3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每门理论课程占2~4个学分,大四的实习时间超过此前所有实习时间的总数。(www.xing528.com)

为了较好地展示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地课程设置情况,笔者以部分高校为例,总结了目前各所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基本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