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反思

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反思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从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素质要求反观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以往,在教育系统专场招聘会上,师范生的最大竞聘“资本”在于“师范生技能水平”、“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程度”的“老三样”。因此,改革高师课程体系,是势在必行的。2.我国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根据高师学生就业走向的分析。显然,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生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专门活动所必须修习的,当属师范生的专业课。

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反思

(二)从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素质要求反观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以往,在教育系统专场招聘会上,师范生的最大竞聘“资本”在于“师范生技能水平”、“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程度”的“老三样”。现在,进入人才市场时,面对省内外、系统内外的“如林”强手的竞争,如果师范生仍停留在这个层面,其竞聘的结果很可能令人黯然失落。

1.当前师范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当前师范生的就业呈现冷热不均的状态。由于扩招带来的影响,今年师范类毕业生远远大于公办学校所需教师数量,许多学校都相应抬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使得师范生的就业呈现冷热不均的状态。

为此,师范生也不局限于学校就业,师范生就业的跨系统转型主要是往公务员事业单位方向发展,也有少数是自主创业或是进入外企。涉足跨系统就业、准备跨系统就业的仍是师范生就业大军中的“潜流”、分支;成功“转型”的,大部分有着自己的“特殊通道”——在某方面有显著的特长(组织管理、宣传文秘、策划等)的;自认为天资不适合从教,进而改行的;有着广阔的就业社会关系和资源背景的;矢志不渝通过跨专业考研改变人生方向的。相对的,企业对师范生也有很高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在学历的基础上要求应届毕业生要有一定的经验,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很关注。然而在单一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出来的毕业生,往往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从学校出到社会也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综合素质也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的要求。因此,这也是企业不想选择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师范生就业放开后,就业平台与先前迥然不同,冲击与机遇并存,稳定与多变两种择业心理相抗争,在“双向选择”市场上,师范生做好了充分准备么?师范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师范生的梦想能否实现?在为师范生就业政策放开而欢呼之外,不少教育界人士向笔者表达这样的“质疑”。 在新的就业政策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师范生不仅需要敢于逾越观念樊篱的勇气,更要尽早磨砺个性化的职业理念,储蕴超越传统择业惯性的底气。而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到,毕业生这些素质的实现,与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分不开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好的课程,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改革高师课程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2.我国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根据高师学生就业走向的分析。要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是就业的共同追求,因此加强通识性课程体系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事实是由于高师学生就业的多元化走向,导致了培养目标的模糊,不仅通识性课程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还削弱了教育类专业课程,从而跟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带来困难。

(1)高师(师范专业)培养目标模糊(www.xing528.com)

由于现在高师普遍都兴办非师范专业,较之以前,高师的培养目标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高师为办好这些新专业,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在人力、物力一定的情况下,高师必然减少在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投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类课程的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师毕业生的数量大增。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的观念滞后等原因,,导致毕业生相对过剩而不能充分就业。另外,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即师范毕业生不一定必须当教师,非师范毕业生通过一定的考核可以从事教师职业。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师范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性与选择性并存的情形,客观上淡化了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师为了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帮助师范生掌握从事更多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上难免就模糊了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

(2)教育类课程长期处于公共课地位,不受重视

公共课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专业课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课程。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显然,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生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专门活动所必须修习的,当属师范生的专业课。然而多年来,教育类课程中的很多课程(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践除外)都被列入公共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便是自然了。

(3)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不完善

在《教师资格条例》第五章的第十六条规定中“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者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它向人们暗示:只要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会讲课(还不包括组织课堂活动、实施课堂管理)就能做教师了。假如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或底线),那也应该对教师资格作出不同层次的规定和要求。如是,方能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引导、督促、规范教师的成长和教师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