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目的:超越否定的思维模式

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目的:超越否定的思维模式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人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根本取向是“批判”,最终目的是“否定”,这是对批判性思维最严重的误解,客观上限制了批判性思维在国内被接受和推广。与上一种误解密切联系的另一种误解,是把批判性思维当作求异思维,认为其目的是推出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东西。事实上,批判性思维代表的是人的理性一面,而经济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不完全理性”的,科学发展还表明理性本身也是“不完全”的。

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目的:超越否定的思维模式

许多人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根本取向是“批判”,最终目的是“否定”,这是对批判性思维最严重的误解,客观上限制了批判性思维在国内被接受和推广。

事实上,批判性思维并非事先假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是主张任何观点及其论证都应该接受理性的检视,如果发现是错的就拒绝它,发现是对的就相信它。当然,在相信的同时还要思考有无进一步改进的可能。

比如,能不能对教材运用批判性思维?答案是可以。发现教材的瑕疵会令人振奋,当然,发现教材结论的正确和文本的高明,也会让学生真正接受和深刻理解教材所传递的东西。因此,批判性思维并不会使人偏激,让人生出“反骨”,相反,它会使人更包容、平和、客观、中立。

与上一种误解密切联系的另一种误解,是把批判性思维当作求异思维,认为其目的是推出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东西。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一定联系,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但并不是一回事。

还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很“高大上”的东西,这就使得许多人敬而远之。我曾提倡高三学生复习时要多一点批判性思维,有教师表示担心:相对统一的答案需要批判吗?有限的解题时间来得及批判吗?命题人反复推敲的材料有必要批判吗……(www.xing528.com)

于是,我给那位教师举了一个例子。《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句话“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摄”解释为“提起”行不行?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只凭知识和语感,而是要用到批判性思维。可以推想:“提起”衣服还可以接受,“提起”帽子就显得不合理。那位教师说:“这就是批判性思维?那我也用过。”

事实上,正如这位教师所意识到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很普通、很常见的思维。我曾给批判性思维下过一个描述性定义:人们在面对(或作出)一些结论时,如果对结论不是简单接受或断然拒斥,而是研究这个结论有没有依据,其中的推理是否合乎逻辑,甚至进一步对依据本身的真实性、代表性进行考察,当然还会思考结论本身是否合理,是否会推出谬误,是否与已知的一切有冲突……这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维。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陷入另一种误解,即认为批判性思维适用于任何领域,甚至无所不能。事实上,批判性思维代表的是人的理性一面,而经济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不完全理性”的,科学发展还表明理性本身也是“不完全”的。理性的局限自然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局限。

误解带来误用,最可怕的误用是把批判性思维当作自我标新立异又挞伐他人异见的利器。声称“独立思考”,其实只求树立自己;口言“批判质疑”,其实只为驳倒别人。这是对批判性思维最大的戕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