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认与实现课程政策价值基础

确认与实现课程政策价值基础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政策主体的价值信念,政策主体与利益主体、政策分析者的良性互动是课程政策价值基础得以确认的“启动机制”和主要条件,而决策者和政策分析者则具有决定性意义。

确认与实现课程政策价值基础

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是人们对于课程决策活动及其结果的一种价值评价和选择。由于客观条件、政策环境和利益追求的不同,人们对于课程政策及其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特定的客观条件、政策环境和利益追求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地确认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并保证其完整、顺利地贯彻是一个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这里的确认,是指决策主体根据特定的政策环境以及利益追求建立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课程政策制定活动的指导原则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应然价值向实然价值、主观向客观、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是价值基础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性政策并使之得到有效实施的过程。

课程政策的价值有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分,内在价值指课程政策的主观目的、追求和动力,外在价值指课程政策的客观作用、功能和效益,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外化。一个系统的质量和完备性常常要用一组价值标准来进行衡量。即课程政策价值基础的确认往往与下列几个方面相联系:政策主体的价值信念;政策主体对政策问题的认识;政策主体与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政策主体对于政策环境的认识;政策分析者对政策主体的影响;等等。其中,政策主体的价值信念,政策主体与利益主体、政策分析者的良性互动是课程政策价值基础得以确认的“启动机制”和主要条件,而决策者和政策分析者则具有决定性意义。

课程政策价值基础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对课程活动的干预,这种干预有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干预可以推动课程的发展,使课程向其价值目标迈进靠拢;不合理的干预则可能成为课程进步的障碍,严重的还会造成课程的动荡与摇摆。在我国的课程发展过程中,因课程决策失误而导致课程价值目标倾斜,甚至崩溃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例如,知识越多越反动,正因如此,笔者以为课程政策价值基础的实现过程就是力求国家对课程干预的合理性,尽可能减少干预的不合理性的过程。(www.xing528.com)

课程政策价值基础实现与否,关键在于价值基础所表达的价值由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由主观向客观、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前后是否保持高度一致性。在理论上,课程政策价值基础实现的过程存在三种状态:一是课程政策价值基础与政策目标、手段和结果呈正相关,正相关的水平由两方面的一致性程度所决定的;二是课程政策价值基础与政策目标、手段和结果呈零相关;三是两方面呈负相关关系。最终出现什么结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即课程政策目标、手段的确定与对政策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对课程政策进行评价时,应该认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这一课程政策与前面的课程政策相比,有了多少改善;二是与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的课程政策相比,不同之处是什么;三是我们可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研究过去的课程政策,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要求已往的课程政策。

总之,课程政策是一个价值关涉的领域,任何一种课程政策类型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课程的某种信念,从而标明了这种课程政策最终关注哪些方面,因此,建立在一定价值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对课程政策的具体见解、看法和观点就构成了课程政策的价值观。它既是人们对课程政策的一种评价体系,也反映了对课程政策功效的追求;不同的课程政策价值观,制约着人们确立不同的课程政策目的、采取不同的课程政策模式乃至确定不同的课程政策内容。而且,课程政策价值观永远是具体的,它总是属于具体时代中的具体的人群或个人,它受时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具有客观性;同时,它也受这些人群或个人的利益需要、信念、哲学观点等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