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创新教育”问题的提出

中学“创新教育”问题的提出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实施落实这个“伟大工程”,笔者认为应从基础教育抓起,从中小学教育抓起,特别是中学阶段应该大力提倡推行“创新教育”!因此,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我国中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界的一分子,笔者认为中学大力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中学“创新教育”问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提出了“科技界要勇于创新,大量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适应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调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建立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大量培养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江泽民同志从世界的战略高度,从21世纪的长远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中科院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知识经济和建立创新体系重要批示精神,提出了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这个宏伟庞大的系统工程

全面实施落实这个“伟大工程”,笔者认为应从基础教育抓起,从中小学教育抓起,特别是中学阶段应该大力提倡推行“创新教育”!这是根本所在,关键所在。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人才的巨大金字塔需要有巨大的稳固扎实的基础。

而我们国家中学教育现状如何呢?自从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至其二十多年后,通过高考选拔考试,中小学为国家高等院校输送了近二千万新生,有力推动了我国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随着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千军万马齐闯独木桥的局面越来越严重,在学校升学压力越来越重,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学校教育许多方面被高考升学压力无情地扭曲了,学生的个性被严重压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的束缚,因为只有分数至上,分数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唯分数是瞻,学生沉浸于题海之中而不能自拔。近几年来,随着标准化试卷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围绕标准化打圈,不敢越雷池一步,“标准答案”成了圣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越来越“标准”化了。特别是高考,由于采用电脑阅卷,虽减轻了评卷者的劳动强度,但使具有很大伸缩性、灵活性、创新性的高考试卷,变成了机械、呆板、程式化的机械作业品。教育精英们则削足适履,把高考试题尽量出得适合电脑阅卷,尽量“科学化”,标准化了。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科学化”道路,作文评卷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按照某种规定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内容、结尾的“三段论”模式。有不按模式独出心裁,别有创意者,按评分标准一刀切下,其惨状可想而知。

上世纪新文化运动彻底砸碎了的八股文,尚有八股,而今天的高考作文只有三股,何其哀哉!文章之妙自古就有“画龙点睛”的美谈佳话,一篇好文章,可以是整个行文妙语连珠,奇趣横生;也可以是开头和整个行文都平如秋池,而结句石破天惊,一鸣惊人。如果按照“三股作文”标准去衡量,恐怕鲁迅的《秋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会不及格了。(www.xing528.com)

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导致了中学教育改革南辕北辙,形成了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实想像力和创新力。

因此,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教育状况是,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乖孩子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这种评论虽不够全面,但也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忽视创造力培养,束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长此以往,中国实为堪忧,这或许是笔者的杞人忧天,抑或是危言耸听!中国如此之大,人才如此之多,可为何诺贝尔奖与我们中国人无缘?原因固然很多,但难道不值得深思吗?美国的英才教育委员会尖锐指出,“日益增多的平庸之辈在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这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民族和国家能否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战略问题。

面对我国中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界的一分子,笔者认为中学大力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