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录和描述:冯骥才对于天津文化的“抢救”与刻画

记录和描述:冯骥才对于天津文化的“抢救”与刻画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骥才将良知付诸实践、将信念化为行动,李欧梵称之为“有机知识分子”。总的来看,冯骥才在文学创作中关注更多的还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综观冯骥才在记录和描述天津历史文化方面的执着行为,可以深切地体验到他对这个文化名城所怀有的热爱与使命。

记录和描述:冯骥才对于天津文化的“抢救”与刻画

冯骥才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被破坏的现象感到揪心不已,他真切地感慨:“我们这个自诩为文化大国的国家,多么迫切地需要多一些虔诚又火热的文化良心!”[409]

听闻天津旧城将遭拆迁,冯骥才立即四处奔走,组织专家对老城遗迹展开地毯式考察,拍摄了大量具有天津历史文化内涵的照片,出版了大型画集《旧城遗韵》,向人们展示天津旧城的历史遗存和和文化景观。此后,冯骥才又组织文化、历史、考古建筑民俗等多方面学者对天津的租界建筑及码头文化遗址进行考察、研究和拍摄,按照他对天津城市文化空间的理解,主编出版了《小洋楼风情》和《东西南北》这两本文化图册。冯骥才将捍卫天津历史文化的巨大激情融入到挽救津门老城、抵制租界建筑被破坏、抢救濒临毁灭的估衣街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从他倡议建立保护城市文物古迹的法规、现场签售明信片《估衣街珍存》等细节行为当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天津历史文化的爱护。他的苦心经营“终究将历史消失前的一瞬,形象地锁定为永久”[410]

冯骥才将良知付诸实践、将信念化为行动,李欧梵称之为“有机知识分子”。冯骥才承认:“有机,就是多方面结合的、追求效应的、行动性的。我喜欢行动——用行动来实现思想,或者把思想变成充满活力的行为。”[411]他干脆用另一名称“行动知识分子”来表达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12]。冯骥才除了写作之外便致力于文化保护事业,出版了一些与文化保护有关的书籍,还亲自到国外考察其他国家关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措施及方法。他在《抢救老街》《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等著作中继续呼吁人们保护天津的历史文化。近几年,他的文化视野和活动范围有了新的拓展,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加紧抢救少数民族濒危文化,但他始终强调实际行动的意义:“请学者们暂时离开自己的书桌,到田野去!研究的工作永无止境。抢救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性的使命。”[413]

无论冯骥才拥有多少种文化身份,勿忘他是一位怀有人间情怀的优秀作家。他对天津的热爱不仅反映在其护城行为里,也表现于文学创作中。(www.xing528.com)

冯骥才认为“作家最重要的是抓住地域的精神,也就是地域人的精神”[414],其作品体现了“对地方乡土有着浓厚的情爱”[415]。冯骥才在散文《逛娘娘宫》中动情地回忆了儿时所见到的天津画卷,对于旧时年货市场上的炮、灯、画、糕无限神往,领略到了老天津“一个无法形容的、灿烂辉煌、热闹非凡的世界[416],宫北大街、宫南大街、娘娘宫以及戏台、集市、小贩、香客、游人的天津人文景观在他的笔下呈现得那样清晰。冯骥才的很多小说“有意兑进”了天津的“历史风俗画的溶液”,“把风土人情,历史习俗,民间传说,全渗杂进去”[417]。《神鞭》生动地再现了晚清天津的社会风俗面貌,勾勒了天津城的自然风光、野市商店、市井娱乐、规矩礼仪等生活形态,又渲染了天津人的性格、道德、信仰等精神内涵。《鹰拳》以天津租界的民园球场为历史舞台,刻画了一位胸怀正义、武技高超的天津老者形象:他施展神功当众惩治了蛮横无礼的外国士兵以后,便隐藏于集市当中售卖炸糕,凝聚着天津人的人格魅力。《神灯前传》和《神灯》抒写了老天津浓厚的风土人情、宗教习俗,荒芜的旧城、密布的村落、穿梭的航船、美味小吃、云集的商贩、杂多的艺人……这些都被冯骥才描摹成“一幅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津卫的晚清社会的风景画”[418]。在冯骥才的笔下也有当代天津景观的描绘,例如他的小说《匈牙利脚踏车》展现了由租界“中街”演变而成的解放路上的交通拥挤现象。总的来看,冯骥才在文学创作中关注更多的还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他始终对天津的市井人物倍感兴趣,这基于他对天津历史文化的独特理解:“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419]在天津的市井民间中潜藏着很多奇人异事,所谓“津门胜地,能人如林”[420],《三寸金莲》《阴阳八卦》《奇人管万斤》《炮打双灯》《好嘴杨巴》《张大力》等作品无论意在文化批评还是文化撷英,均鲜明地凸显了天津的人文气息和历史韵味。

深刻意识到“天津虽为近代名城,由于历史曲折独特,民俗尤具鲜明个性。既有纯真质朴之乡土气质,又有殷勤热切之市井情怀;既有燕赵故地豪爽刚强之气质,又有商业重镇精明活泼之性灵”[421],冯骥才怀着对于天津城市文化的欣赏与热爱,挖掘和宣扬天后宫剪纸、杨柳青年画、连环画和小人书等民间文化形式的宝贵意义,这些是他继古城抢救和文学书写之外的又一文化义举。综观冯骥才在记录和描述天津历史文化方面的执着行为,可以深切地体验到他对这个文化名城所怀有的热爱与使命。他不断地践行自己的文化倡议:“再多一点天津味!”[4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