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骥才文化遗产节点 灵魂抢救与学术论述

冯骥才文化遗产节点 灵魂抢救与学术论述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我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庄重宣布,我国民间文化界志愿和激情承担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今天开始正式启动。为此,中国文化界愈来愈多的人把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当作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当作是时代和历史放在我们肩背上的必须承担的重任。这项文化工程,一方面获得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批准,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一方面又被并入文化部主导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

冯骥才文化遗产节点 灵魂抢救与学术论述

首先,我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庄重宣布,我国民间文化界志愿和激情承担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今天开始正式启动。然而,就在此时,在全国各地,许许多多富于文化责任感的学者、专家和志愿者,已经迫不及待地深入到田野、到山坳、到民间,对那里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

我们身处一个巨大的深刻的急速的变革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全球背景是经济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各民族的本土文化都受到空前的根本性的挑战。对于我们这个东方的文化大国,文明的古国,其感受就来得分外的强烈。

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从来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特别是民间文化。它是我们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数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并且和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深深凝结着。如果说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的传统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那么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便由民间文化鲜明而直接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偏见,民间文化并没有处在与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甚至只把它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初级的自发性的文化现象来对待。所以,它们没有文字记载,没有登堂入室,大多只是凭借着口传心授的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可是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因而,民间文化的生存方式一直是自生自灭的。

这样,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它必然遭受致命的冲击。

一方面是农耕时代正在渐渐消退。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这个社会转型必然带动着整个文明的转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有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这是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当然也是全球各民族遇到的共同性的问题。社会转型的进步性无可质疑,但人类的文明遗产和历史财富不能丢掉。故此最近几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别强调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另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冲击。风靡全球的商业性的强势的流行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飓风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处于消解过程的民间文化。

然而,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涵。可是,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重新认识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因而至今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无底数,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今这笔文明财富到底消失了多少!

如果我们到中华大地上跑一跑,就会看到我们的人民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我们从刚刚度过的春节,感受到中国民俗的美好。当然,还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艺术多么缤纷与迷人,人民多么智慧,多么心灵手巧,多么富于才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它们面临着失传,中断,处于无奈;眼看着许多珍贵的民间艺术濒临着曲终人散,人亡艺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消失。都有一些风情独异的古村落转眼间不复存在。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能够叫后人完全不知道先人这些伟大的文明创造吗?不能!

为此,中国文化界愈来愈多的人把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当作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当作是时代和历史放在我们肩背上的必须承担的重任。

如果我们不动手去抢救,再过二十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故此——

我们决定要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内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拉网式的普查与抢救。

我们计划用时10年。

我们的抢救工作是五个内容: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普查是第一位的。

我们的工作口号是:摸清家底,整理遗产,保护资源,光大精华。

我们的抢救采用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手段。包括文字、拍照、摄影相结合的三维立体的普查方式。数字化和档案化的保存方式。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民间美术为主)。形象地说:“大到古村落,小到香包”,统统在我们的视野中。(www.xing528.com)

(我们最终要完成的各项具体目标,将由我们的抢救办主任向云驹同志向大家介绍。)

鉴于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覆盖辽阔,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内容博大丰繁,灿烂多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且历史上从来没有进行过如此全面的普查,我们对这笔巨大的财富心无底数,现实情况又面临着迅速的失散与消亡。因而我们把“抢救”作为这一巨大的时代性工程的主题。我们十分认同刚刚修定并颁布的《国家文物法》,关于“抢救第一”的提法。如果不抢救,不摸清和理清这笔文化遗产,我们就无从保护。或者只能保护已知的,无法保护未知的。

抢救是时代性的,必须的,紧迫的,十万火急的。所以我们说“一天也不能等”。

为此,过去的一年半,我们不断地拨打“120”,呼吁社会各界对濒危的民间文化“紧急救助”。

应该说,我们不愧是个文化大国,文明古国

有识之士遍天下。我们的呼吁得到广泛呼应。我们几乎天天都可以得到来自社会各界和全国各地的热切的反馈。来自天南地北陌生者对自己民族母体文化的关爱之情,不断地激励着我们。

近一年来,我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制订各种可行性计划,为了使这次文化大普查严谨、规范、有序,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我们深入到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进行试点性考察,制作了各种普查提纲,普查表格,普查范本。我们得到了方方面面热情的援助。没有这些援助,今天很难开始启动。

当然,今天能够启动这一工程的最关键之处,还是因为得到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的支持与鼓励。

这项文化工程,一方面获得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批准,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一方面又被并入文化部主导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是我们这一巨型的文化工程进行下去的关键性的保证。因为国家量级的工程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援。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更使我们倍受鼓舞。

同时,我们感到“盛世修典”这句老话的千真万确。只有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我们才可能举行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

我们又感到自己的任务之重大。

我们深知这是一项规模浩瀚、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工作,一项持续性很强的十分漫长的工作,一项必须付出辛苦而长期深入民间的田野性质的工作。

它更是一项纯奉献的工作!

然而中国民间文化界已经背起这个沉重的文化十字架,不会放下。我们下决心把这个工程一直推动到目的地,直到我们将这“中华文化的一半”——将这笔巨大的遗产和文明财富整理有序,分门别类,清晰完整,而且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到了那时,我们才会松一口气。

我们相信会有愈来愈多的知识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主动把这本《普查手册》放入背包,志愿地加入到这一空前规模的文化行动中来。

我们相信各地各级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将会被我们感动,理解与赞同我们,视我们为知己,伸出援助的手。

因为我们深信一个道理,只有全民族都关爱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荣和自豪,我们的文化才能在世界发扬光大,我们的文明传统才会真正传承下去而不中断,我们民族的精神才更加强大。

2003年1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