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发展个体差异

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发展个体差异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别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实质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核心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具有个别化教学的思想,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然而,由于是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班级授课制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发展个体差异

个别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实质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核心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育从根本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教学内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或者教材“齐步走”,尽管有不少个别化课堂教学策略,如分层教学策略、评价教学策略、参与教学策略等被应用于课堂当中,但是个别化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

(一)教师缺乏个别化教学的思想观念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认为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就能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接受程度,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对待所有学生,忽视了对每位学生的了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具有个别化教学的思想,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

(二)个别化教学形式与任务比较单一

当今的小学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形式依然是班级授课制,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够同时教许多学生。这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由于是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班级授课制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教学就是在班级空间里化整为零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介于整班学习与个别学习之间,有效地满足了班级授课制框架内学生的个别化学习需求。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教学越来越常见,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欢迎。

1.个别化教学开展形式单一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新授—练习—巩固”的过程,是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开展的一个“教”与“学”的过程,而在“练习”过程中,基本上是“先练后讲”或者是“边练边讲”的模式,其他学习形态还可能是学生板演、个别问答、同桌互动等。教师在“学生练习”环节使用“小组学习”时,基本上采用平行策略,即班级内的若干小组完成的是同一个学习任务,或者是从几个学习任务中挑选一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却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用同样方式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可见效果会有不理想之处。

小组教学不单单是一种分组学习,它更是一种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契机,让学生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同样问题不同看法的探讨。然而,现如今在很多小组教学中,小组成员往往自己做自己的、自己思考自己的,做完以后或思考以后的成果缺乏一个相互分享、相互探讨的过程,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不成功的,也是不能被称为小组学习的。

如今大多数的小组教学,是以任务平行的策略来开展的,即教师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处理相同的任务(见表3-6-1)。这样的分组任务往往会变成过于形式化,为了小组学习而小组学习。另外,这样的单一任务会使组内的学困生只听学优生的讲解或被动接受学优生和教师最后总结的结论,而没有经过自身思考与探究,最后,小组内部就形成小规模的传统教学模式。

表3-6-1 小组教学的一般形式

2.个别化教学任务、评价单一(www.xing528.com)

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整体化指导或者集体指导,对同一个学习主题的学习任务,让全班学生在同一个时间内完成,采取统一的进度来学习,甚至用同一种方法进行“问题解决”。每位学生都按照既定的步调去执行教师的指令或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长此以往,势必会有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课堂教学而得不到发展,导致其数学课堂的参与度越来越低,数学学习越来越困难。

教师虽然已经具备了关注学生差异、尊重个体差异的观念,但是差异共享的学生观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并没有很好地在课堂上实施,这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过于单一、措施没有真正实践在教学上、形式过于传统等方面。目前,有些教师在教学练习设计中没有体现层次性,或有了层次性但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分层练习与学习,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是“一刀切”,一起完成同一难度、同一类型的题目。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最终的判断,也不是要划分学生的优劣等级,而是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以此评价为出发点,从而更进一步地学习。然而,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纸笔测验,这种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评价而不注重能力评价,无法客观、准确地评价一名学生,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不同个体差异而言,传统的评价方式并没有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三)个别化教学其他方面的不足

1.学生的参与度参差不齐

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参与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从参与度的角度上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勇于在小组中进行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往往思考和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而那些成绩相对差一点的学生,无论在发言上,还是在任务的完成度上都会显得有一点不足,那么,这就导致小组教学的教学效果是参差不齐的。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扮演听众的角色,表面上在参与,实际上东张西望,最后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其他学生几乎很少发言或人云亦云。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看上去像是所有学生都在参与,但实际上,到最后却变成优秀学生的舞台。另外,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发言少,小组内的组长或者小组代表发言得多,还有的小组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等。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于是出现了学生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2.学习内容不合理

小组教学中学习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小组成员间可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积极参与课堂,合作探索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在一些数学课堂的小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小组讨论,对于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要求学生研讨,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不愿参与,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降低了学习效率。另外,没有考虑到小组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设计的一些小组学习活动内容过于困难或者简单,从而出现小组学习中过于简单的问题无须讨论、过于难的问题无从讨论的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充裕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小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要求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和小组合作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为了课程的多样化,有的教师设置了过多的环节,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导致学生自我发挥与合作讨论时间不足,交流不够充分,进而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挫伤学习积极性,没有达到小组学习的教学目的。

4.教师的参与度控制不好

在小组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十分重要,是教学中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应合理把握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学生开始分组讨论时,有的教师会加入和学生一起探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点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讨论结果、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另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交流观点时,难免在意见上会有分歧。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帮助解决问题和矛盾,正确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

因此,在开展个别化教学时,特别是小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同。小组教学在形式和过程上,都极具感官上的多姿多彩。无疑,这种教学方式是适合数学教学的,它将课堂严肃的气氛打破,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起来,从而让学生不自觉地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这样热情、活力的学习环境下,小学生往往不自觉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因而,小组教学是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另外,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效的小组教学还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个别化指导的开展,从而实现有效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