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意扩散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

创意扩散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阶段是创意源向物质生产环节转化的阶段,创意的产业和产品都形成于这个非物质向物质转化的阶段。创意本身不创造利润,它必须依附一定的产品或服务并在市场中传播才能完成价值实现。创意扩散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由此产生的新经济价值与新增GDP,间接的成果是巨大的社会效应,如众多文化旅游企业获得业内知名度,并形成品牌效应,形成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社会关注。因此,创意扩散是创意产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创意扩散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

创意之父约翰·霍斯金说,我们正在丧失我们富于创造想象力,无论信息多么丰富,无论技术多么快速发展和神奇,它们终究不能制造出产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下,创意作为高级智力资本已成为与能源、土地、资金等传统资本同样重要的驱动力量。创意通过与三次产业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和资源配置的边际收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对于依托历史资源优势形成的文化产业,创意的融入为历史资源与现代社会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并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扩散与纵深,最终实现了历史资源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文化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努力挖掘区域历史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并举,以创意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既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也促进了社会物质积累与精神发展的全面协调。

从历史资源优势而言,西安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这给西安留下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造就了西安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西安拥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有文物点3246个,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4处,各类博物馆138座,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件,这些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西安历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因此西安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创意扩散不同于技术扩散或者新产品扩散,后两者研究的是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如何被市场接纳的问题,考察各种影响消费者(客户)购买及知识转移的因素;而创意扩散从创意构思为原点,通过挖掘文化符号价值、顾客心理层面的文化需求,到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市场推广,文化品牌资本的利用,其中多种主体参与扩散过程,并且呈现出网络关系异质与动态变化的扩散特征,无法套用技术扩散理论进行描述和解释。

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技术创新的推动,从而表现出阶段性与光导性,首先,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业态创新模式是不同的;其次,技术创新在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潜能,推动产业交叉融合方面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例如:网络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迭代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的支配性技术,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社会环境,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业态;由此而来的技术创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使得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的演化周期也日益缩短,业态更新加快。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外生性驱动力,创意扩散是创意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本质内核。文化产业创新不同于其他产业创新,它的创新是以“创意源”为核心的扩散过程,由虚拟的、无形的创意向具体的、有形的文化产品或者可以体验的文化服务转化,产生不同属性和种类的创意型产品或服务,技术为创意扩散提供了转化条件。从“创意源”到创意商品的演化过程,就是创意的扩散过程。其中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创意扩散”的形式得以集群化,文化创意商品通过“创意扩散”得以衍生。

从下面的创意—市场演化图(图5-10)中,可以看出创意的第一阶段是创意生产阶段,即:非产业、商业化的阶段,归属于文化、艺术、设计层面。扩散的作用存在于“创意源”生成活动内部和创意源生成后的外部完善,它可以体现为一个创意观点也可以是一个可描述的构思,一个具有充分可行性的方案,乃至一个项目规划。第二阶段是创意源向物质生产环节转化的阶段,创意的产业和产品都形成于这个非物质向物质转化的阶段。创意本身不创造利润,它必须依附一定的产品或服务并在市场中传播才能完成价值实现。第三阶段关注于商品的销售,创意扩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品销售的渠道和手段上。

创意扩散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由此产生的新经济价值与新增GDP,间接的成果是巨大的社会效应,如众多文化旅游企业获得业内知名度,并形成品牌效应,形成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社会关注。因此,创意扩散是创意产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图5-10 创意—市场演化图

创意扩散成熟程度将决定着创意产业价值增值,例如一部电影从剧本改编到后期制作再到最后产品的完成有很长的工序,这仅仅是创意源到作品的演化,例如电影产品需要借助传播媒介使得消费者得到欣赏体验,最后创意还要经过产权开发,将创意与具体产品相结合,延伸IP的附加值,在创意IP开发的基础之上形成关联产业,如迪士尼影业的2P形象,经由品牌特许模式,延伸到其它行业。每一次创意形态的转变都蕴含着新的市场空间,也毫无疑问的需要借助各种技术创新手段、遵循一定的创新模式,从而保持创意源的生命力。

【注释】

[1]Gary Armstrong、Philip Kotler:Marketing,赵占波、何志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9、11页。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137页。(www.xing528.com)

[3]郑发祥、叶浩生:《文化与心理》,《心理学探析》2004年第24卷第1期,第7—9页。

[4]David Throsby:Economics and Culture,王志标、张峥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7—51页。

[5]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第4—13页。

[6]厉无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第113、114页。

[7]蔡尚伟、刘锐:《文化产业比较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244页。

[8]马勇:《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9]赵子忠:《内容产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3页。

[10]卜彦芳:《传媒经济理论与案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11]李思屈:《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12]吴安安:《我国现行文化产业政策析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