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及其思想精华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及其思想精华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守仁教育思想的最可贵之处是他对儿童教育的特殊关注,其思想精华也是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这是王守仁对当时学校教育完全违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束缚儿童个性进行教育,从而导致儿童视学舍如监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仇敌而不相见的封建教育的真实写照。王守仁强调在教育儿童时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兴趣,他认为教育应顺其自然,注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及其思想精华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最可贵之处是他对儿童教育的特殊关注,其思想精华也是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

王守仁生活的那个时代,在蒙学教育中体罚盛行,教学过程中重视死记硬背和滥用体罚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对此,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这是王守仁对当时学校教育完全违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束缚儿童个性进行教育,从而导致儿童视学舍如监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仇敌而不相见的封建教育的真实写照。他严厉地批判这种不当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认为这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极其紧张,教学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这样的做法目的是求其善,而事实上却驱之于恶。

在对传统的儿童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王守仁明确表明了自己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

(一)教育应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志趣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最大亮点在于强调儿童教育要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要顺性自然,生动活泼,鼓舞志向。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近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这反映了他的儿童教育的基本思想,即教育必须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因势利导。

他把儿童比作刚刚萌芽的草木,认为顺其自然就会枝繁叶茂,摧挠它就会枯萎。也就是说,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主义的教育原则、愉快教学的原则,使儿童体会到“鼓舞”和“喜悦”,“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使其自然发展,自然就会“日长月化”。王守仁强调在教育儿童时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兴趣,他认为教育应顺其自然,注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习才会有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教师的影响才能起到时雨春风滋润花草之勃发的效果。

由此可见王守仁浓厚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倾向,他看到了儿童特殊的不同于成人的性格特征,强调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使儿童能在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成长,这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地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与成人没有什么根本区别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是勇敢的批判和挑战,对于儿童个性之解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歌诗”“习礼”“读书”的教育

为了使教育能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其学习兴趣,王守仁主张在教育内容上,给儿童以“歌诗”“习礼”“读书”三方面的教育,在具体教育过程中采用“诱之以歌诗”“导之以习礼”“讽之以读书”的教育方法。王守仁认为“歌诗”“习礼”“读书”等教育内容,既具有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的意义,又具有体育、美育教育的功能。(www.xing528.com)

“诱之以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志向,鼓舞儿童的精神,还能使儿童的情感得到合理的发泄。诗歌教育既是智育教育的内容,也是德育和美育教育的内容,通过“歌诗”教育,既能向儿童传授文学常识,又能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健康、正确的情感体验,能起到寓美育、德育于智育之中的一箭三雕的教学效果。

“导之以习礼”不仅能养成儿童威严的仪表,养成遵守礼仪的习惯,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而且通过对礼仪动作的练习,即“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还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就有效地实现了道德教育与体育的巧妙结合,互为事功。

“讽之以读书”不仅在开发儿童智力,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理想和信念,实现寓道德教育于智育之中,使儿童在接受知识、增长智力的同时,精神也得到陶冶、净化,人格逐渐形成和完善。

为了使儿童“乐习不倦,无暇及于邪僻”,王守仁还制定了一套“教约”,规定每天的教学程序是“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礼”。同时对“歌诗”“习礼”“读书”三方面的基本训练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在如何进行“歌诗”“习礼”和“读书”教育方面,王守仁还创造了许多活泼生动的形式,如分班组轮教、相互观摩,还有全体学童会歌、会习、会演比赛等形式。

(三)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指出,儿童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重要发展期,“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因此,无论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考虑儿童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接受能力,量力而行,即“随人分限所及”。“分限”指的便是儿童智力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教学要考虑儿童的基础,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适应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既不能低于“分限”,又不能超越“分限”,就是强调教学要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随人分限所及”对个人来讲就是指随人的接受程度不同而教授。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个道理,王守仁还以浇树为例:“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该从原有基础出发,即“从本原上渐渐盈科而进”。

王守仁认为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人的资质各有不同,因而不能以一般的模式去强求一致,教学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应因人而异。他一再强调“人要随才成就”“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他认为好的教师犹如良医治病,能够根据不同的病症、病情来决定治疗方案,从而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一个好的教师也应该能根据儿童的不同资质、才能、智力和发展水平、接受能力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王守仁还从“随人分限所及”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要使儿童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王守仁并不提倡儿童潜力的最大挖掘,而是主张“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在他看来“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只有这样,儿童学习起来才能“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