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与学术的交融:论王元化的重要思想文献和学术成果

思想与学术的交融:论王元化的重要思想文献和学术成果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他那里,思想与学术并不矛盾,相反却体现了它们原本应有的统一。晚年他针对一些人将思想与学术截然分开的做法,明确提出“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看法。[9]他自己所有的学术工作,都体现了思想与学术的统一,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一般学术工业产品无法具有的丰富和深刻。尽管学院派会对此不以为然,甚至以“非学术”相讥,但后代研究者将会把它看作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献和学术成果之一。

思想与学术的交融:论王元化的重要思想文献和学术成果

元化先生的为学与他的思想一样,从不画地为牢,以专业自雄;而是不拘一格,一任自由思想的引导。虽然元化先生在清华园中长大,晚年也在一所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但他实非学院中人,他的学术工作几乎都是在学院外进行的。也因此,他的学术工作没有学院学术工业常见的毛病——学术与思想相对立;学科壁垒分明;见树不见林、过于专业化;因袭有余,创新不足;以及术语堆砌却毫无自己的思想,等等。

今天的人们大都会把元化先生定位为一个学者,但我觉得他可能更愿意是一个思者,一个时代的思者。但是,在他那里,思想与学术并不矛盾,相反却体现了它们原本应有的统一。晚年他针对一些人将思想与学术截然分开的做法,明确提出“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看法。他明确指出:“我不认为学术和思想必将陷入非此即彼的矛盾中。思想可以提高学术,学术也可以深化思想。不可想象,没有以学术作为内容的思想,将成为怎样一种思想,而没有思想的学术,这种学术又有什么价值?思想和学术之间没有那种或是东风压倒西风,或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势不两立的关系。”[9]他自己所有的学术工作,都体现了思想与学术的统一,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一般学术工业产品无法具有的丰富和深刻。

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观点与他从一开始就不完全认同时下流行的、源自近代西方的学科分类有关。人们往往根据他的成名作《文心雕龙创作论》而将王元化归为文艺理论家。可他在该书“第二版跋”中说得很清楚,他是以文史哲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文心雕龙》的,因为“我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后来分为独立的学科,这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可说是一大进步,但是今天我们这里往往由于分工过细,使各个有关学科彼此隔绝开来,形成完全孤立的状态,从而和国外强调各种边缘科学的跨界研究的趋势恰成对照。我认为,这种在科研方法上的保守状态是使我们的文艺理论在各个方面都陷于停滞、难以有所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任何文艺思潮都有它的哲学基础。美学作为哲学一个分支,就说明两者关系的密切……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逐渐使我认识到在研究上把文史哲结合起来的必要”[10]

实际上元化先生的学术工作也的确打破了现代学科分科壁垒,横跨文史哲诸多领域。元化先生从未自认为是哲学家,人们也不把他看作是哲学家,但他却对哲学极为重视,在中西哲学上都下过苦功,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对他影响极大。毋庸讳言,由于时代的原因和其他原因,他对黑格尔哲学的阅读和理解都是有局限、因而不免有些片面。但因为他不是把黑格尔哲学作为知识对象来研究,而是作为思想养料来吸收,所以他的阅读即便是片面的,也有片面的深刻。他对黑格尔的一些思想的理解和解释未必正确,但却深得其神髓,这是许多专业哲学研究者都做不到的。他对中国哲学和佛教哲学也下过苦功,论述虽不多,但多有可观。

由于有哲学的底子,元化先生的多数著作,都有着哲学或思想的品格,他的《文心雕龙》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说是要阐发文学的规律性,实际上他的《文心雕龙》研究完全可以被视为是思想史的研究。在他的《文心雕龙》研究中,他讨论了魏晋儒学与玄学的关系、佛教思想对刘勰的前者影响、意言之辨、心物关系、才性问题等重要的哲学问题和思想史问题。钱锺书曾说他是用思想史的方法来研究文学史,那么元化先生则是用思想史和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文艺理论。这使得他的《文心雕龙》研究在“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由于非学院中人,所以元化先生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后期,很少用学院派惯用的方式,即所谓理论专著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喜欢用中国传统学人常用的笔记、札记、问答、谈话的方式来表达。钱锺书的著作《谈艺录》和《管锥编》也是笔记、札记体。这种方式在今天的学院派看来,也许上不了台面,但却有其优点,那就是不受学科分类拘束,更无学术八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三言两语间,精义立见。元化先生晚年的代表作《思辨录》,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传统表达方式的优点。它使得作者可以打破现代学术分科壁垒,随心所欲遨游于思想天地之间,有感而发,不落空言。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而无任何阅读负担。

任何研究王元化思想的人,都应该首选《思辨录》来阅读,从这部至今还未得到人们足够重视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学问规模、人格旨趣、知识教养,乃至性情个性。在此意义上,说《思辨录》是元化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应不为过。该书根据内容分为从甲到壬共九辑,其中戊辑、己辑、庚辑分上中下三部分,所以实际一共十五部分。其中甲辑论述作者的反思和文化思想;乙辑为对“五四”的反思;丙辑论卢梭韩非;丁辑论述晚清政坛;戊辑都是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己辑上中两部论中西哲学,下部是附篇——文史小考;庚辑是美学文艺学;辛辑是作家论;壬辑谈戏剧及文化杂谈。从以上《思辨录》各辑的主题就可看到,此书跨度有多大,内容何等丰富,在中国现代学术著作中,可说是绝无仅有

但《思辨录》的作者并不想向读者炫耀他的知识有多么渊博,如何学富五车。相反,他倒是一再对读者说他读书不多。这当然是指与前贤相比,但可能更是认同记诵之学,不足以为师的古训。他更渴望让读者知道的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他的思考。即便是有些篇目看上去像是掌故轶闻,或训诂考证,也往往不是纯粹的辑佚或考证,而是要阐明他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与那些纯粹堆积材料的笔记体著作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丁辑第七十八篇“沈荩之死”并非纯粹叙述沈荩死事,而是通过叙述沈荩乃死于慈禧“破律乱法”而点出此前“清朝的司法对于皇帝也还是有独立性的”,即便皇帝想杀某个人,往往因为不合律法而不能得逞。这就以事实破除了中国没有法律制度,皇帝想杀谁就能杀谁的说法。又如庚辑第二五五篇“释‘道’与‘德’”,通过对“道”“德”二字的训释,阐明老子哲学对刘勰《原道篇》的影响。

与当代其他的笔记体著作相比,《思辨录》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紧扣时代的问题,它讨论的问题几乎全是与这个时代有关的问题。尽管学院派会对此不以为然,甚至以“非学术”相讥,但后代研究者将会把它看作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献和学术成果之一。

无疑,元化先生首先是个时代的思者,他智慧的眼光始终盯着时代的精神状况,不停地思考它,质问它。他无私地向读者贡献他独特的思考与质疑,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只要元化先生思考的问题仍然存在,他的思考就不会过时。不同的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恰恰证明了他的思考触及了时代的神经。

元化先生曾经是一个坚定的理性主义者,但在三次反思之后,他成了一个孔子苏格拉底式的怀疑论者,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是绝对正确的,他特别警惕那些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必不容对手有反驳之余地的思想专制主义者。元化先生之学术思想,或有可商,他的此种怀疑主义,却是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之最终保障。

原载《南风窗》2008年第11期(www.xing528.com)

【注释】

[1]王元化:《王元化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2]王元化:《王元化集》(第一卷),第89页。

[3]王元化:《王元化集》(第七卷),第441页。

[4]王元化:《清园自述》,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版,第5—6页。

[5]同上,第6页。

[6]王元化:《清园近作集》,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7]王元化:《王元化集》(第五卷),第2页。

[8]王元化:《王元化集》(第五卷),第224页。

[9]王元化:《王元化集》(第五卷),第37页。

[10]王元化:《王元化集》(第四卷),第326—3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