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洋海墓地彩陶纹样分类和基本特征

洋海墓地彩陶纹样分类和基本特征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彩陶大多为红底黑彩,少数为橙黄色。根据器物形制和图案纹饰样式,以下将洋海墓地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彩陶的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洋海墓地彩陶上的网状纹饰,是由一道道规则的交叉状纹样组合而成网状纹饰带,多出现在彩陶腹部。洋海墓地出土的陶器水波纹饰,多施在钵和筒形器腹部。洋海墓地彩陶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旋涡纹纹饰。

洋海墓地彩陶纹样分类和基本特征

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彩陶大多为红底黑彩,少数为橙黄色。器形以筒形陶罐和陶盆、陶壶、陶钵、陶杯等器皿为主。大多是单耳器,也有少量无耳器,器底多为圆底和平底。这些陶器大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皿。多数器物口沿内外绘有纹饰,部分器物耳上有彩绘,个别的物器有内彩。纹饰颜色主要以赭红、黑、白三种颜色进行描绘,纹饰多以三角纹、锯齿纹和网格纹为主。还有竖条纹、水波纹、折线纹、火焰纹、旋涡纹等。线条随意、生动。根据器物形制和图案纹饰样式,以下将洋海墓地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彩陶的风格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类:三角纹

三角纹是洋海墓地彩陶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广泛存在于吐鲁番各个时期的彩陶上。三角形纹样多描画在器物的口、颈、腹部,以正或倒三角纹的连续图案作边缘装饰,构成多种变形图案。其形态既有连续大三角形的,也有大小相间的三角纹。经过分析归纳,这些彩陶上的三角形纹饰大致分为实心三角纹和大斜折线三角纹两类。

实心三角纹按形状又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上下左右对接、体态细长三角纹。钝角三角形是三角形钝角向下相连成行,行行叠压,上层的三角形抵在下层两个三角形相接处,这类花纹多施在各类筒形器表面。直角三角形是两个三角形的直角相互对接,有的三角形直角对边略呈弧形。三角形上下左右对接,多以三条短竖线为一组,将每对三角形隔开,这类花纹多施在罐和盂的腹部处。

大斜折线三角纹是以变体的三角形和较长的斜直线相交构成,多施在筒形器表面。

三角纹饰不但在陶器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在同时代出土的木桶、服饰上也经常出现,说明这种纹饰在吐鲁番盆地广为流行。

第二类:锯齿纹

锯齿纹是洋海墓地彩陶上的一种特殊的纹饰,广泛存在于洋海文化各个时期的彩陶上,发掘出的红陶罐大口,弧腹,圆底,口径15厘米,高14厘米,沿口到腹部画了细密的锯齿纹。锯齿纹在洋海墓地彩陶的纹饰发展中不同时期纹饰略有不同的变化,其色彩搭配和具体造型也略有区别。形态既有连续大长条三角形的,也有细密如锯齿的。

对于锯齿纹的含义,有观点认为是古人对大山崇拜的表征。锯齿纹纹样在甘肃马家窑类型中晚期彩陶上表现也是很多的,同时从西亚、中亚等地区出土的器物(包括彩陶)来看,锯齿纹纹样也经常出现。说明锯齿纹是西部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图案。

第三类:火焰纹

火是原始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人类最初的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就是依靠火来进行的。原始的手工业更是离不开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经过火烤矫正器身。制陶、冶炼等没有火是无法完成的,在古代火和原始巫术结合,被赋予神秘、威严的宗教含义。因此火焰纹纹饰寓意辟邪、驱魔,神圣不可侵犯。

洋海墓地出土的横立耳杯,沿上有阶状立耳,内外口沿和耳端饰三角纹。浅腹,平底,腹部有对称的四个鼻状小系,罐腹表面绘着简练精美的火焰状的花纹为装饰纹样,造型独特。

古代耳杯的作用主要是饮酒和盛食物的器皿。也作为一种礼器在祭祀、典礼与外交活动等重大场合上使用。洋海墓地出土的这种横立耳杯的造型和火焰纹饰,在吐鲁番地区以外的地域很少见到。(www.xing528.com)

第四类:竖条带状纹

带状纹是以条带状纹样为环绕器物的连续纹样。洋海墓地发掘出的红陶罐大口,弧腹,圆底,口径8厘米,高10厘米,沿口到腹部画了细密的竖条带状纹。纹样大多装饰在器物上的口沿、颈、腹等部位,由一条条粗细不同的竖条带状纹组合而成纹饰带。主要以彩绘、刻划的表现方法。这类带状纹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钵、盆体上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以及哈密地区南湾墓地出土的彩陶上也比较常见。竖条带状纹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大的变化,仅在不同时期,其色彩搭配和具体造型略有区别。因此这种带状纹的基本形式应是西北地区经常出现的彩陶纹饰。

第五类:网状纹

最早的网状纹是渔猎的产物。古代人撒网捕鱼,张网捕兽,都用绳子结成网。因此把网状纹画在陶器上,象征着劳动、丰收和希望。洋海墓地彩陶上的网状纹饰,是由一道道规则的交叉状纹样组合而成网状纹饰带,多出现在彩陶腹部。这种风格在甘肃早期的彩陶上也有所表现。

第六类:水波纹

古代人类每天要用容器取水和盛水,水波纹是经常见到的纹饰,因此在彩陶上经常出现水波纹。洋海墓地出土的陶器水波纹饰,多施在钵和筒形器腹部。用细腻而流畅的线条绘出水波纹。这种纹饰和甘肃马家窑彩陶上的水波纹具有相同的特点,但是像黄河流域半坡遗址出土的带有和水有关的鱼纹和蛙纹的纹饰,在洋海墓地彩陶上却很少,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再研究和思考。

第七类:旋涡纹

旋涡纹也称涡纹,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涡纹,近似水涡,故为涡纹。涡纹应该是水波纹的发展。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代表水的起伏状态,圆形旁边有一条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奔流激起波浪。

洋海墓地彩陶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旋涡纹纹饰。有的钵内以底心为中心描绘旋涡纹,外壁绘波浪纹,口沿绘连续旋涡纹。图案线条流畅,是洋海墓地彩陶的典型器。旋涡纹在龙山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上都可以看到,马家窑彩陶大多是由四至六个或者更多的旋涡纹组成,以旋心为中心,均为逆时针方向形成连续的图案,富有动感。洋海墓地彩陶涡纹的形状相对简单,大多分为上下对勾勾连涡纹、左右对勾勾连涡纹、单勾连涡纹等,变化多端,非常生动。

第八类:折线纹

曲折纹,亦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以折曲的线条组成,状如水波纹的一种。流行于仰韶文化及马家窑类型彩陶上。

洋海墓地出土彩陶器的折线纹,多出现在筒形器、敞口罐、盂、鼓腹罐器表。杯口腹部绘出像波浪一样的平行直线构成的折线纹。施纹方法大多是彩绘和刻划,刻划曲折纹在此期的印纹陶上较为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