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世纪欧洲:神秘主义的转折

中世纪欧洲:神秘主义的转折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秘主义的灵修传统有很大争议。14世纪的许多著名神秘主义者都身体力行,热心行善,赢得了世人对他们所传神秘主义的尊重。伯格音派发展出了独特的灵修模式,有大量神秘主义作品。但最严重的指责针对的是他们的神秘主义灵修方法。神秘主义小册子早在14世纪之前就有人撰写,也不是伯格音派独有的。*尽管14世纪之初出现了种种残酷野蛮的斗争,教皇若望二十二世也不肯妥协,但神秘主义的实验仍在继续。

中世纪欧洲:神秘主义的转折

方济各会守规派不仅涉足神学和政治论争,还宣扬一整套生活方式,那是他们心目中良善、圣洁的生活。从普罗旺斯、朗格多克到西班牙,他们的拥护者——特别是方济各会在俗第三会的成员——都在努力按这种方式生活,即便在教皇若望二十二世对此公开表示不满后也依然如故。因此,教廷建立了异端裁判所,打算要么将这些人拉回到教皇心目中的正道,要么将他们消灭。

守规派人士和追随他们的殉道者所追求的,也是其他许多追求圣洁的群体和个人所寻求的。那些人越来越渴望追求圣洁,是因为受到了一系列悲剧事件的震动:圣地失落,德意志陷入内乱困局,吉伯林派和归尔甫派在意大利开战,国与国争战不休,国内暴乱不断,饥荒降临,瘟疫肆虐,阿维尼翁教廷的道德权威又屡遭质疑。

神秘主义的灵修传统有很大争议。有时,神秘主义灵修表现为用艰深甚至经院哲学式的手法解读《圣经》和其他属灵文本,由此得出的解释往往超出通常释经的范围。这么做是为了从正统文本里那些或晦涩或众所周知的段落中,读出神秘主义的意涵。普通平信徒很难理解这种深奥的方法,但这类艰深的思辨和教导往往会有通俗版本,也通过布道传播。14世纪的许多著名神秘主义者都身体力行,热心行善,赢得了世人对他们所传神秘主义的尊重。埃克哈特大师(Meister Eckhart,估算生卒年1260—1328)就是一个例子。他是多明我会的教师(magister,德语Meister),相当于教授,为人真诚正派。教皇若望二十二世批评埃克哈特及其作品,认为他让头脑单纯的人陷入不必要的困惑。但是在德意志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中,埃克哈特仍然在思想比较开明的教会人士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极端保守人士对此很看不惯,在他们眼中,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异端和异端支持者。

在不持末世论调的观察者看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这些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离经叛道者和他们出身精英阶层的支持者,而是出在其他地方。在欧洲大陆北部地区,特别是在莱茵兰、佛兰德和法国北部,出现了许多以妇女为主的在俗信徒团体,这些虔诚、严守道德规范的人被称为伯格音派(beguines)信徒,他们在加入伯格音派时需要抵押一些物品,但并没有一直留在其中的义务,他们如果改变心意,就可以离开。团体成员有点像修士和修女,但他们仍是俗人,也参与纺织等劳动,而修道院中的人是不会做这些事的。伯格音派发展出了独特的灵修模式,有大量神秘主义作品。伯格音派的圣洁生活方式是许多人都认可的。人们尤其看重这些圣洁妇女的祷告。很多病人都将清洁遗体、准备下葬这些身后事托付给她们。

在莱茵兰地区的一些城镇中,伯格音派团体很多。人们偶尔也会抱怨。伯格音派人士是不是太多了?他们织布,会不会对一直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构成威胁?修道院中的人也提出疑问:既然已经有了传统的修道院、修女院和托钵修会,信徒可以在其中过上良善圣洁的生活,伯格音派的修道院还有必要存在吗?但最严重的指责针对的是他们的神秘主义灵修方法。

神秘主义小册子早在14世纪之前就有人撰写,也不是伯格音派独有的。13世纪70年代时,就有许多人怀疑伯格音派的小册子不符合正统教义,但教会并没有采取强硬手段控制伯格音派的发展。这可能是因为法王——尤其是路易九世(卒于1270年)——比较宽厚,看重伯格音派。路易九世去世后,伯格音派兴旺起来。1300年前后,出现了一本法语小册子,作者玛格丽特·波蕾特(Marguerite Porete)是一个来自埃诺(Hainaut,一个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小伯国,与佛兰德毗邻)的伯格音派信徒。这本小册子就是《单纯灵魂之镜》(The Mirror of Simple Souls),它用对话录形式指导读者进行默想,实现与上帝和/或基督的神秘主义联合。

有神秘经历的人不多,能将之记录下来的更少,而且将神秘经历记下来的人几乎都是通常意义上的正统教徒,至少也会吩咐记录下他们异象的抄写员如此宣称。尽管如此,在这些神秘主义经历中,信徒往往直接与上帝相交,这就引发了教会的疑虑。教会不至于完全否认超自然异象和直接与主相交的神秘经历,因为那样就相当于否定了圣方济各等许多伟大教会人士的神圣性。但是,对于暗示不需要教士、不需要通过圣礼也能与神相交的神秘经历,无论是高级教士还是层级较低的教会人士,都是会心存疑虑的。(www.xing528.com)

许多严肃的教会人士在《单纯灵魂之镜》这本小册子中看到了上述倾向。于是,1310年时,这部作品遭到没收焚毁,其作者也被处以火刑。但这本小册子非常有吸引力,没被焚毁的手抄本在不那么偏激的正统教士中得到了传抄,册子里不合适的内容要么被删去,要么被标记为危险内容。尽管教会人士对伯格音派信徒的指责之声越发响亮,《单纯灵魂之镜》还是得以存留。在1312年的维埃纳会议中,人们强烈的指责和恐惧汇聚在一起,最终催生了1317年的教令。伯格音派信徒被斥为反律法者(antinomianism),据说他们既不愿意按现有的教会规范生活,也不愿意遵循直接(由《圣经》)启示而来的以及传统和教会权威定下的律法。这些人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不是修士修女,却像他们一样行事,没受过什么教育,却要写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作品。

然而,教会能如何阻止平信徒过体面的宗教团体生活呢?继1317年的教令之后,若望二十二世又在1318年发布教令,教廷似乎认为这类群体有好有坏。好的群体如能得到悉心监管,又为地方教区当局所接受,就可以继续存在。坏的群体则要马上取缔,具体的取缔方式较为复杂。一些城镇中的伯格音派组织影响力较大,其经济地位也对传统生产者构成了威胁,这些城镇中的伯格音派遭到了镇压。在伯格音派影响力不大的地方,相关活动自然而然渐渐消失了,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这样。在一些面积较大的地区(比如在现代比利时的境内),尽管看起来经济上的冲突将导致伯格音派消亡,该派却继续发展壮大,只是受到了当地教会更严密的控制,或是与既有的托钵修会多少建立了正式联系。

*

尽管14世纪之初出现了种种残酷野蛮的斗争,教皇若望二十二世也不肯妥协,但神秘主义的实验仍在继续。基督教世界各处的普通百姓仍仰赖神父与上帝沟通,但有时,他们也会面对面见到上帝。为避免受到镇压,他们提醒当局,掌权者有义务保护百姓。如果当局无法保护他们,他们就自己行动,诉诸上帝的律法、上帝对穷人的爱,以及上帝行公义、好怜悯的性情。即便是在14世纪最黑暗的年月里,人们仍相信某种“应许”,这种信念帮助许多个人、家庭和社群撑了下去。简言之,这应许就是,虽然世道艰难,但上帝仍然深爱自己的子民,永远不会抛弃他们。

【注释】

[1]《圣经》中旧约律法规定,七个安息年(共49年)之后,第50年就是禧年,是宣告释放与自由的一年。——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