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动课堂四年级下册:善待他人,无声呵护

互动课堂四年级下册:善待他人,无声呵护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喜欢用“善良”来形容一个给我印象极佳的人。善良,是一种默契。善良,是一种生活,是一种精神。总设想用“善良”来描绘这广阔无边的自然。在善良中报以善良,一切善良都将阐释人生,剖析历史,升华思想,最终融为一种极致。(二)善良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2]曾颖这是川西一个难得的艳阳普照的星期天,父亲、母亲和女儿一起去公园喝茶。我知道待客人吃过后,只会剩下一两块骨多肉少的部位。

互动课堂四年级下册:善待他人,无声呵护

真诚与善良是人与人交往的原则,我们不仅要有善心,还要有善言、善行;而善良的行为又可以使人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我们的一个善意之举,可以为别人带去无限温暖;同样,我们每天也在享受着别人给予的帮助、关爱、理解、鼓励。如果每个人都能用善良回报善良,真与善的阳光就会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一天的分分秒秒。

(一)善良:一种极致[1]

严清蓉

善良的女娲用彩石填补了破损的天空,避免了生灵涂炭;善良的后羿用神箭射除了九个疯狂的太阳,改变了火狱般的人间;善良的上帝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人类,从此,世界变得不再空虚。自童年起,我们就感受到了这些神话传说中的种种善良。善良,是一种责任。

总喜欢用“善良”来形容一个给我印象极佳的人。提不动东西时,一句“我帮你”;回答问题结巴时,一声“别紧张”;考场失利的时候,一语“别灰心”。平凡的琐事,简短的语言,却让我感到一种善意。善良,是一种默契。

总习惯用“善良”来修饰这个复杂但又美好的世界。陌生人擦肩而过,给你一个真诚的微笑,真实又毫不做作;旅游时请别人帮忙拍照,爽快的应答与认真的态度,诚恳得令人感动。善良,是一种生活,是一种精神。

总设想用“善良”来描绘这广阔无边的自然。无论是林中的绿树,树旁的小草,草边的小溪;无论是山间的巨石,深海的游鱼,苍天的云彩;无论是深谷的回音,林间的乐曲,自然的箫声。它们的存在装饰了世界,丰富了世界,深化了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一种境界。

感受到了别人、世界、自然的善良,自己便如同溪旁的土壤,被善良的圣水所浸润、渗透、感化了。因此,我也要像蒸腾的水汽一般,将善良发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我以我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们:买一块大大的橡皮放在桌角,搬去挡在马路中央的大石块,捡起挂在栏杆上的塑料袋扔进垃圾箱,让美丽的花朵留在同样美丽的嫩枝上,让清澈的泉水依然清澈,让茂密的树枝依然葱翠。这时候,善良不就升华成了一种智慧、一种哲理吗?

在善良中生活,你的善良牵引出了别人的善良;在善良中感悟,所有善良都如同宝瓶中的甘露,回味无穷,感人至深,尽善尽美,至真至诚。在善良中报以善良,一切善良都将阐释人生,剖析历史,升华思想,最终融为一种极致。

(二)善良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2]

曾 颖

这是川西一个难得的艳阳普照的星期天,父亲、母亲和女儿一起去公园喝茶。女儿大学刚毕业就幸运地被一家效益还不错的单位录用了,全家人都很高兴

公园里坐满了人,一家三口好不容易在一棵黄桷树下找到了位子。阳光把黄桷照得鲜嫩耀眼,轻风徐徐从这片绿意之中荡过,如清澈湖水中划过的一只木桨,把整个世界都漾得青影浮动,美丽异常。

这时,一个干枯的身影撞进这幅画里:一个黑瘦的老头一脸尴尬地冲他们笑着,并用难懂的外地口音问他们擦不擦鞋

他的身上穿着一件肮脏的老式军干服,花白的头发里散落着灰尘,眼睛浑浊而昏黄,黝黑的皮肤上僵硬而呆板地纵横着无数岁月的划痕,满是深黑豁口和伤疤的手上拎着一个塑料口袋。

女儿看看自己脚上打折之后还价值500元的名牌鞋,再看看面前这个老头,不由得伸了伸舌头。母亲虽然没有伸舌头,但表情却与她相似。

倒是坐在对面的父亲开始解鞋带,脱下鞋,将脚伸进老头放过来的破旧拖鞋里,女儿高度怀疑那拖鞋可能来自某一个垃圾桶,险些叫了出来。

老人拿了鞋,自顾自地到一旁擦去了。女儿提心吊胆地看着他笨拙地擦鞋,无比担心地说:“老爸,我看你的鞋算是毁了!”母亲也随声附和。

父亲笑笑说:“你们看看那个老人,显然是个生手,这个年纪还出来擦鞋,肯定有不得已的理由。打工没人要,又不好意思伸手乞讨,我光顾他一下,至少让他不把自己当乞丐,这又有啥不妥的?一元钱可以买四个馒头,足够他吃一天了。”

母亲和女儿都觉得这话有理,特别是女儿,从小就见惯了父亲干类似的事情,因而也就不再说什么。在父亲淡然笑容的鼓励下,她甚至有拿自己脚上的名牌鞋去冒一次险的冲动。但看着老人那双脏兮兮的拖鞋,她实在突破不了这个障碍,于是和爸爸耳语一阵,悄悄离开了。

老人擦完皮鞋送过来,上面果然花花绿绿,仿佛蒙了一层机油。父亲看了,笑笑说:“看来,您还没有学会怎么擦鞋,不如我教您吧。”

老人很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点头说好。看得出,他对改善自己的技术有极强的愿望。

父亲从洗鞋开始,到上油,到打蜡,到抛光,一丝不苟,既精细又缓慢地用自己的鞋给老人做示范,然后在征得妻子的同意后,又从妻子脚上取下鞋,让他再练一把。老人一边擦,一边不好意思地说:“我这辈子连皮鞋都没穿过,更不要说怎么侍弄它了。”

不一会儿,女儿回来了,手里拿着两双崭新的拖鞋,一双是喜羊羊,一双是机器猫。

女儿把鞋递到老人手上,说:“送给您,这下可以请您帮我擦鞋了。”

老人用新学到的手艺,庄重而认真地给她把鞋擦得干干净净。其间女孩还给老人讲了许多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干净的仪表、洗干净的头发和脸对顾客的影响。老人一面擦着,一面似有所悟地应承着。他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些天没有生意的原因。

这天是川西难得的一个艳阳天,风很轻,阳光很温暖,所有的人都显得很亲切。擦鞋的老人很开心,喝茶的一家三口也很开心,连在旁边偷看了半天的我,也很开心。

我比任何时候都更相信:善良,确实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三)画在门柱上的猫[3]

[美]桑德拉·哈伊里卢克

“切特,把炸鸡端给我们的客人。”奶奶吩咐道。

我的目光停留在那盘诱人的美味上。我知道待客人吃过后,只会剩下一两块骨多肉少的部位。我家几乎天天都有这样的客人来敲门,请求施舍。他们四处流浪,被人叫作“流浪者”。但奶奶不这样称呼他们,她提醒我:“切特,你爸爸要不是在佛罗里达你韦尔叔叔的商店工作,也会这样的。”

爸爸绝不会沦落到这种田地!他的衣装笔挺整洁,胡须刮得干干净净。再瞧瞧这些流浪者,衣服褶皱肮脏,胡须散乱。

今晚敲门造访的有三个人:雷、托尼和萨尔

“嗯,味道不错。”雷把炸鸡盘子递给我,上面仅剩一个小鸡腿和一个小小的鸡翅

“现在轮到你吃了,切特。”奶奶微笑着说,眼睛里却没有笑意。她被焦虑拖累得高兴不起来。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爸爸每月寄回的钱也在减少。我和奶奶用鸡蛋、牛奶换取面粉和糖,勉强度日。我的衬衫小了,奶奶只能用装饲料的麻布袋再缝制一件。

盯着盘子里剩下的食物,我想出一个让奶奶振作精神的主意。我把鸡腿放进她的盘子,把那一小块鸡翅留给自己。“我刚刚吃了几个苹果。”我解释说,希望她没听到我的肚子正在唱空城计

奶奶笑了,这回她的眼睛也充满了笑意。

奶奶吃完一张苹果馅饼,就安排客人们去门廊休息了。

馅饼卡住了我的喉咙,看来我们还得把早餐拿出来与他们分享!走运的话,我或许还能吃到一勺鸡蛋或半块饼干。

奶奶拍拍我的肩膀:“去取几套被褥,切特。”

我从衣橱里掏出被子,走到门廊。托尼和雷在打牌,萨尔在削一块木头。

“你以前削制过东西吗,孩子?”他问道,谈吐相当文雅。

“没有,先生。”

看到我惊讶的表情,雷眨眨眼,“他可不是木匠出身,他以前在大学里当教授。”

萨尔削着手中的木头,木屑纷纷掉落,最后,一只木猫成形。他把它递给我,“你家的门柱上画着一只猫。意思是说这家女主人心地善良,不会将上门求助者赶走。”

原来这竟然就是每天有众多流浪者来敲家门的原因!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什么样的图案会使人望而却步?”我问他。

托尼把手在空中比画了三下。“三条斜线,意思是这个地方不够安全。”

早晨客人们离开后,我去查看了门柱。在其底部板条上,一只木炭画成的小猫正瞪着大眼睛望着我。我拿来洗涤剂将它擦掉,然后画上托尼告诉我的符号。

那天晚上,没有外人打扰,只有我和奶奶两个人吃饭。我嘴里塞满切片火腿和牛奶玉米面包,尽量不去想那些忍饥挨饿的流浪者。

由于吃得太饱,我爬上床后,却难以入睡。门柱上的图案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真想去外面把它擦洗掉,可我最终没付诸行动,还是睡着了。

“醒醒,切特,我的儿子。”一个低沉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梦。

睁开眼睛,我一跃而起。虽然他胡子拉碴,衣服破旧,但借助月光,我还是立刻认出了他。“爸爸!你回来了!”(www.xing528.com)

“回来了,宝贝。”爸爸抚摸着我的头,“很不幸,你韦尔叔叔的商店关门了,我失业了。”

很快,奶奶做好了烙饼,爸爸狼吞虎咽地吃完,洗了澡,刮了胡子,又像从前一样了。我不知道他敲过多少人家的门索要食物才回到家里来,就像托尼、雷和萨尔一样。

“那是什么,切特?”爸爸指着餐盘旁边萨尔送给我的木猫问道。

“一位客人给我做的。”说着,我拿起它,向爸爸解释了门柱上画猫的含义,内疚感再次涌上心间。

爸爸点点头:“我过去也特别留意这样的图案。他看到我家门柱上的符号了吗?”

太阳升起来了,我拿上洗涤剂和木炭去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没多久,猫的图案再次出现在我家门柱上,宣示女主人善良好客。当然,此后同样好客的人还包括我。

(四)老汪栗子[4]

明前茶

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却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来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颗坏栗子,搁到一边。

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着也没坏,怎么知道是坏的?

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人。他都不需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走过,就觉得“气味不对”。

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子的种类,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果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zhà)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想得出来。

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一家一户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蹚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用小木棍仰面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来,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是裂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用钱,对于家中没有栗园的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老汪收栗子时,每年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固定的地方。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五)长衫老者[5]

冯骥才

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被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的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六)善良是一只不死的鸟[6]

梁青岭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连我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在我们这个人人熟悉《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这则寓言故事的国度里,在人们疯狂地追逐物质而忽略精神的年代里,我在这里如此地鼓吹善良是否有作秀的嫌疑?在世态炎凉的今天,我们用带着体温的手轻轻地抚摸善良是否显得有些奢侈?

每当我在报纸杂志上读到或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些善良的人受到良心的驱使,把被车撞倒在路旁昏迷的素不相识者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却遭到当事人的家属误解而被指责为“肇事者”,因此承受莫大的经济损失与巨大的精神压力时,我总感到有一种压抑夹杂着无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袭来。我不相信这是真的,但这的确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前不久,省妇联的一位女同志对我倾诉了她内心的苦闷。她有一个儿子在小学读书,她出于善良,总是教育儿子要与人为善,结果儿子不仅为同学花费了许多零花钱,还受到少数人的控制和敲诈;而与她儿子同龄的一个小男孩,父母从小就给他灌输谁若打你,你便揍他的处世哲学,结果,他不但在班里称王称霸,而且经常欺负别人,包括她的儿子。起初,她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见到满身伤痕的儿子,她心疼地问他:“别人打你时你为何不还手?”此时,儿子拖着哭腔说:“您不是让我凡事多谦让别人吗?”听罢此言,她如梦方醒。她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善良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她带着满脸的困惑问我:“难道我教导孩子善良也有错吗?”面对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我竟无言以对。

事隔半个月后,我去市场买菜,偶遇我所熟悉的一个女人,她领着4岁的儿子在市场跟小贩讨价还价。她与我寒暄过后,便很直率地对我说:“我这是让孩子在怎样与别人锱铢必较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从小培养他的商品意识,免得长大以后在社会上没有生存的本事。”说到这里,她的脸上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我却呆呆地怔在那里,想不明白她这样教育孩子是对还是错。此时,我莫名其妙地想起《农夫和蛇》的故事。可怜的农夫为了救活那条被寒冷冻僵的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记得当年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十分动情地告诫她所有的学生,不能怜惜像蛇一样恩将仇报的恶人。这话不无道理,但能仅仅因为害怕遭遇农夫那样厄运就可以泯灭善良,与丑恶同流合污或把善良收藏起来,束之高阁吗?

那么,我们如何让善良远离凄风苦雨,而像鲜花一样在丑恶的土壤中绽放出最迷人最灿烂的花朵?这不单单是社会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与众多平民百姓所关注的问题。难道说我们为了避免伤害就可以斩断与善良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与我们人类不共戴天的仇敌握手言欢吗?

善良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的一种善心。人之初是性善,还是性恶?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两千多年前,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提倡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仁者爱人,才不失赤子之心。若干年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心叵测,人情如纸,欲壑难填是人情不美的表现。人性善还是人性恶,这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但追求真善美却是社会文化的主流,是社会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无论社会如何变革,物质财富多么富有,善良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面旗帜。在这方面,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中国的佛教,都主张人要行善,要以仁慈之心去对待世界上每一个生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尽管善良一再遭到社会丑恶势力的围攻,尽管它像绽放的鲜花一样,经常会遭遇风雨的袭击,但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发现,助人为乐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仍屡见不鲜。我有一位朋友,他心地特别善良,为人坦率,对下属在业务上给予无私的帮助。一位年轻的下属对他的为人曾表示怀疑,并直截了当地质问他:“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是不是觊觎我什么?”这位朋友听到此言犹如万箭穿心,不由地苦笑道:“我能觊觎你什么呢?”尽管如此,他依旧对人真诚无私,即使发现别人在背后使坏,他也始终如一地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我惊讶于他的豁达与执着,他说这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与人为善。无论受到怎样的误解与伤害,他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善良。

我曾经不止一次被朋友的善良所打动,也曾无数次为每一位见诸媒体的善良举动所付出的代价而心痛。我非常欣赏我国台湾作家林清玄对于善良的诠释。每当他在大街上面对一双双乞讨的眼睛,不管是真假乞丐,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从衣兜里掏出纸币。他施舍的理由是,无论乞讨者是什么背景,只要能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绝不吝惜衣兜里那些用来谋生的钞票。乞讨者的存在不仅为人们行善提供了机会,而且还让人们有机会验证自己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是否还保持着一份美丽的善意与不曾被污染的爱心。这使我联想到那在森林之中啁啾的小鸟,它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歌唱会引起猎人的注意,甚至会招来灭顶之灾,但它们仍一如既往地满怀激情地歌唱。即使发现同类因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也绝不会轻易放弃歌唱的权利。人类的善良仿佛是那森林之中的鸟,只要有人类的声音在地球上回荡,便会继续歌唱。善良并不会因为屡受伤害而失去与丑恶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权利,人类倘若没有善良的雨露来滋养,不是走向野蛮,就是走向死亡。

(七)给友善一个应答[7]

查一路

公交车上,一位小女孩腼腆地站起来。

在让刚上车的一位伯伯坐下后,小女孩就靠在座椅的旁边。我坐在后排观察她,一开始,她为做了好事而感到快乐,还带着一份因被人关注而产生的羞怯。渐渐地,她似乎在想着什么,几次欲言又止,我感觉她终究会表达出来。

果然,在她将要到达的一站,她动了动那位伯伯的胳膊。声音很小,但让听者的心为之一怔。她说:“伯伯,你怎么就不说一声‘谢谢’呢?我一直等了三站呢,你连对我笑都不笑一下。为什么?”

旁边的人都笑了。唯独这位老男人不笑,眼睛直直的,仿佛未听明白,无动于衷。

我对这位老男人顿时没有一点儿好感。社会上像他这样的人很多,无论别人为他做了什么,他们都是眼睛直直的,没有一点感觉。对友善没有一点应有的回应,对帮助没有一点应有的感激,仿佛他们心灵的行囊里,没有“谢谢”二字。

小女孩并不是等待一种回报,她是在等一种回音或者回应,来解决她心里的疑问。我想,她的心中是有个疑问悬而未决:这位伯伯怎么啦?怎么就不说一声“谢谢”?或许她的老师教她,受到别人帮助时,一定要说声“谢谢”。而眼前这位伯伯,怎么连微笑都不会呢?

小女孩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春风来了,没有一朵花响应而开,没有一棵草破土而出,春天又在哪里呢?这个春天,小女孩一定找不到。

一位朋友资助一位贫困生读完大学,直至参加工作。其实他也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工作,只凭他的一点稿费维持生计。后来他跟我说,真是有点心寒。我开始误解了他,一句话直逼他的内心,我问,你难道需要什么回报?

回报?他淡淡一笑。需要什么回报呢?只是需要一个答案。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给我发过一个短信。哪怕只发一个字,我也能从这个字中去揣测他心里的感受。我心里总是有个疑问:这孩子怎么啦?也许是因为接受了帮助变得格外自尊,所以刻意回避我,可他怎么就不考虑我的感受呢?这是为什么?我心里一直很纳闷。我需要的不是回报,而是一个答案。

友善的言行无疑是美好的,犹如一声呼喊,它同样需要回音。冷漠与冰凉,只会消磨友善者的美好初衷和道德激情。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这个世界的给予,这是一个人心灵与生活的需要。美好的生存,均拜他人所赐。

当这个世界对我们如此友善时,当它给予我们许多新鲜美好的事物时,比如每天早晨工人们送来新鲜的牛奶和晨报,面点师提供的热气腾腾的早餐,电视机里播音员播送的远方新闻,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带给自己的惬意和温馨。不要让这个世界心存悬疑,不要让友善者的心变得冰冷和疲惫。

颔首致意,微笑并且感恩——这就是我们应给予友善的最起码的应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