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哥达纲领批判第三章:铁的工资规律与生产合作社

哥达纲领批判第三章:铁的工资规律与生产合作社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便是同时代的大清国仁人志士,也怀有经世济民的救国之梦。实际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近世以来莫过于马克思。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极速扩张,其代价便是劳工阶级的被压迫与被剥削。在后来投票通过的纲领正式条文中,采纳了马克思的这一建议。在这里,针对第二条马克思着重谈了雇佣劳动与工资问题。

哥达纲领批判第三章:铁的工资规律与生产合作社

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一面是蒸蒸日上的“日不落”大英帝国,欧洲大陆其他各国望其项背而不能,俾斯麦甚至不惜铁血手段也要挤上这一列“强国崛起”的现代化列车。在其回忆录中,他为普鲁士尚未达到所谓“强国”的标准忧心忡忡。他说:“只要普鲁士还没有获得大致符合德意志民族精神的那种国家形象,只要它还不属于我从梅特涅公爵那里听说的那种‘富足’国家之列,它就必须按照弗里德里希大帝所说的那种警惕的精神来制定自己的政策。”[1]他强调,“一个大国要别人承认自己的大国地位,首先需要深信并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大国”[2]。蕞尔小邦尚且愤发图强,况我泱泱天朝上国?便是同时代的大清国仁人志士,也怀有经世济民的救国之梦。“师夷长技以制夷”实是时代之声。船坚炮利不过是表象,真正的本质是摧枯拉朽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所开创的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人类社会历史形态: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社会的呱呱落地。以英国为典范的资本主义社会给世人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潘多拉之盒,一切似乎正朝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光明大道奋勇前行。

另一面,是以早期社会主义者笔下的罪恶与贫穷的悲惨世界为注脚,对这个新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勇敢而悲愤地喊“不!”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写道:“呀!这些可怜的、不幸的、无助的人们,他们怎样在他们僻陋的小屋里哭泣、呻吟、呼吁、叹息!他们怎样在他们穷困的空床上痛苦转侧啊;而对面,却是欢乐沉醉在天鹅绒和绫罗绸缎的锦绣之中。这里是绝望的伤心呼号,那里是放荡的狂欢。”[3]年轻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也表达了类似的义愤,他引用了当时的《泰晤士报》的文章,里面这样写道:“一边是可以增进身体健康的最高尚的享乐,精神活动,无害身心的娱乐,一边却是极端的贫穷!财富,辉煌的客厅,欢乐的笑声,轻率而粗暴的笑声,近旁却是富人不能理解的那种由贫穷造成的苦难!欢乐无意识地但残酷地嘲笑着在底层呻吟的人们的苦难!”[4]正值花样年华的恩格斯,作为一个德国工厂主的儿子,在英国的大街小巷里流连穿梭,为自己所看到的这一切而震惊不已,这种宽厚慈悲的情怀和根植于心的反思意识是后来他与马克思共同走上革命之路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恩格斯和马克思完全可以置身于布尔乔亚红酒香槟、沙龙和舞会名利场中,那样的话,社会又多了两名神采飞扬、衣着光鲜的“成功人士”,而不是两个流离他乡的“能思想的刺刀”。对于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恩格斯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无产者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奴隶。”[5]

立场和视角,决定了一个人视之为“世界”的结果和面貌,人们称之为“预设”。面对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它所创造新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站在劳动阶级的立场上,看到的是一个包含了自身解体细菌的暂时的历史阶段;而西方古典经济学院派站在资本生产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永恒的自然秩序”[6]的美妙世界。(www.xing528.com)

那么,“资本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生事物?它所开创的时代、所开拓的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世界?“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如是说。实际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近世以来莫过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 卷中,马克思如是说道:“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7]马克思还说:“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充分表现出来,要完成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分离过程,要在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一现代历史的杰作,就需要经受这种苦难。如果按照奥日埃的说法,货币‘来到世间,在一边脸上带着天生的血斑’,那末,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8]

新生事物往往从旧事物的蜕变与阵痛中产生。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极速扩张,其代价便是劳工阶级的被压迫与被剥削。在批驳完“哥达纲领”第一条全部五款的条文后,马克思开始了对纲领第二条的点评。“哥达纲领”第二条这样写道:“德国工人党从这些原则出发,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9]马克思首先在用语上对“废除工资制度”提出建议,此处应当改为“废除雇佣劳动制度”。在后来投票通过的纲领正式条文中,采纳了马克思的这一建议。对于这一条文中的“自由国家”,马克思放在纲领条文的最后面来批驳。在这里,针对第二条马克思着重谈了雇佣劳动与工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所带来的问题,依据拉萨尔的思想,“哥达纲领”在第三条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纲领原文这样写道:“为了替社会问题的解决开辟道路,德国工人党要求在劳动人民的民主监督下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无论在工业中,或是在农业中,生产合作社都必须普遍建立起来,以便从它们里面产生出调节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组织。”[10]现在就让我们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对纲领的这两条内容进行剖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