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冀东地区传统蒲墩制作:舒适方便的老物件

冀东地区传统蒲墩制作:舒适方便的老物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蒲墩俗称墩子,冀东地区编织墩子的原料通常有玉米皮、麦秸、稻草、蒲草等多种,在曹妃甸地区还是以蒲草制成的最为常见。虽然样子极其普通,甚至其貌不扬,但无论大人小孩,用起来方便舒适,并可避湿燥,即使有客来家,坐在厚实温暖的蒲墩上,也颇感惬意。首先要将蒲茎和蒲叶分开,以蒲叶为原料,再用碌碡碾压成丝,然后才能编辫拧墩。

冀东地区传统蒲墩制作:舒适方便的老物件

“蒲:水生植物名,可以制席,嫩蒲可食。《诗经·大雅·韩奕》:‘其蔌(读sù)维何?维笋及蒲。’又名香蒲”(《辞海》)。“蒲墩:用香蒲的茎叶、麦秸等编成的厚而圆的垫子,农村中用作坐具”(《现代汉语词典》)。蒲墩俗称墩子,冀东地区编织墩子的原料通常有玉米皮、麦秸、稻草、蒲草等多种,在曹妃甸地区还是以蒲草制成的最为常见。

曹妃甸不仅海洋资源丰富,淡水资源也很充沛,境内河渠交叉纵横,坑塘洼淀遍布,水生植物生长繁茂。香蒲是香蒲科植物的泛称,人们习惯把它们都称为蒲草。蒲草作为水生经济植物,茎叶纤维柔韧,用它编制生活用品,取料方便,编工简单,可编成蒲墩、蒲团、蒲席、蒲包、蒲扇、草鞋等。立秋后,人们开始下水收获蒲草,茎部粗壮宽大,挺拔而有韧性,晒干以后就可备用。进行编织时,用水把草洇透,天热时用凉水,天冷时用温水。本来在沿海地带生长的树木就稀少,用来打造桌椅板凳的木料很是稀缺,就地取材且取之不尽的蒲草做成的墩子,就成了小板凳等坐具的最好替代品。虽然样子极其普通,甚至其貌不扬,但无论大人小孩,用起来方便舒适,并可避湿燥,即使有客来家,坐在厚实温暖的蒲墩上,也颇感惬意。

因为墩子有花边,需要用手使劲拧,故而不叫编墩子,而是叫拧墩子。首先要将蒲茎和蒲叶分开,以蒲叶为原料,再用碌碡碾压成丝,然后才能编辫拧墩。本土女作家耿湘春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蒲草韧如丝之话蒲编》:“在农村,人们无论是闲谈,吃饭或者去街上看戏听书,拎得最多的便是墩子了。 墩子有圆墩子和方墩子,圆墩子是把蒲草编成辫子,一边使劲拧辫子一边绕着圈缠,最后缠成一个圆柱形,大小高矮可以随自己的喜好而定。拧圆墩子比较费力气,拧好了辫纹细密匀称,坐时结实不易坏。拧圆墩子的大多是手巧的庄稼汉,或者力气较大的农村妇女。圆墩子比较高,坐时可以伸腿、蜷腿,感觉很舒适。方墩子花边有单边和双边之分,拧得细致均匀、周正,故此,拧墩子时手上必须会使劲儿、也会使巧劲儿,那些拧出墩子好看的人,往往是那些被称作心灵手巧的人。”

蒲草细长柔韧,经久耐用,最早就是为农家使用,曾经用于编织席子,在制作蒲墩的同时,还用来编织蒲团,供人日常盘腿坐之,佛道教徒打坐或跪拜时也用以为垫。清人髙濂《起居安乐笺》一书专门谈到蒲墩和蒲团:“蒲墩,以蒲为之,高一尺二寸,四面编束细密,且甚坚实。内用木车座板,以柱托顶,久坐不坏。蒲团大径三尺者,席地,快甚。吴中置者,精妙可用。”(www.xing528.com)

编织蒲团时也是从里往外编,把柔软的蒲草用力拧成一股辫子花,一圈一圈缠绕,有的用针线固定,有的在拧辫子花时留出一束,与下一股辫子花拧在一起,这样编出来更加结实,不易松散。圆而扁平的蒲团,花纹细致紧密,干净素洁,带着蒲草特有的清香,并呈现出淡淡的禅意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把蒲苇的坚韧和磐石的坚硬是相提并论的。看似柔软的蒲草,用自己独有的韧性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具有返璞归真的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