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地区,从古代就流传下来一种用葫芦制成的播种工具,俗称点葫芦,主要用于谷类豆类作物的点播。点葫芦,古称窍瓠(读hù)、瓠种,瓠,即瓠瓜,别名葫芦。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北魏贾思勰(读xié)《齐民要术》最早记载了这种单行播种的手工农具,历史上“燕赵及辽以东多有之”,沿用时间长久。今北方旱地谷类豆类作物点播器,仍然保留着点葫芦的播种原理。
元代农学家、机械学家王祯《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记载:“窍瓠贮种,量可斗许。乃穿瓠两头,以木箄(读bēi)贯之,后用手执为柄,前用作嘴,泻种于耕垄畔,随耕随泻,务使均匀。”其形制和使用方法为:待葫芦长成后,取个头稍大者将内中掏空晾干。在其顶底两端各打开鸡蛋般大小的孔,然后在葫芦底部安一个牢靠木柄便于手拿,前端则装个尺把长亦掏空心的向日葵秆,封住断头,再在上部开一小孔,孔下绑几缕干高粱穗。同时,在葫芦大肚上开个往里装种子的孔洞,这样,一个点葫芦就做成了。操作时,葫芦里装谷种,农人行走在豁开的垄沟间,用小木棍有节奏地敲打葫芦头,谷种便从向日葵秆上的小孔中蹦出,顺着高粱穗均匀地散落到田垄里。这是一种简便省力且播种均匀的工具。
在冀东地区民间调查发现,当地使用的点葫芦形制与王祯所描述的瓠种形制略有不同:它是一种头大身长的大葫芦做成的,长1米上下,葫芦头部直径20厘米左右,上开一圆孔,直径3厘米左右,掏空后灌入种子;长把亦掏空,在末端开一道长2寸左右、宽三四分的长条形沟孔为播种口,口上绑一条席蔑儿,用于调节种子的流出量。播种时或将点葫芦挂在犁脚上,或绑在扶犁人的腰间,开沟的同时,播种就完成了。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有这种长把点葫芦。(www.xing528.com)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代李绅《悯农二首》)。诗中的“粟”,即指谷子,去了皮称小米。点葫芦专门用来播撒颗粒较小,如麦子、谷子等种子的器具。别看这东西不起眼,像出土文物,却是农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王祯有诗云:“休言瓠落只轮囷(读qūn ),一窍中藏万粒春。喙舌不辞输泻力,腹心元寓发生仁。……更看沟田遗迹在,绿云禾麦一番新。”
2017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副刊发表河北作家何申的散文《又见“点葫芦”》:“虽然我先前没敲过,但插队五年,年年春种,没少见了。咚咚,敲击的力度要合适。咚咚咚,敲击的节奏要和行进的速度相适应。咚咚咚咚,光滑的谷种如金粒子投身到养育它的大地里……”“点葫芦的声响,是一种劳作号令,更是社员一年的希望。那天我望着渐渐远去的人马,再看留在地里的一行行脚印,那一刻,我忽然有些开窍:千百年来农民的生活,好像就如在这漫长的山地里走呀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