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每到春节期间,长辈们总会给小孩子们准备几样玩具,逗他们开心,泥老虎便是其中之一。除了作孩童的玩具外,还因其威武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成为镇宅吉祥物,包含了保佑平安、避免灾邪的期望。
每一只泥老虎都是头尾分开且中空的,然后在腹腔内置一哨,再用牛皮纸将其首尾衔接,这时候,抓住泥老虎的头尾一拉一扯,原本木讷的泥老虎肚子里便发出了“咕嘎、咕嘎”的叫声,好像瞬间活了过来。
造型优美,色彩艳丽,是民间泥塑的特点,彩绘是泥塑的点睛之笔。小老虎头上身上的装饰图案和颜色,犹如京剧艺术中的脸谱,一点一画、一勾一抹都很见功力。看似简单的玩具,从开始挖土和泥到最后捏制成成品需要几十道工序,不仅对土和制成的坯有要求,对画的技术、颜色的选择都很讲究。刷完粉子之后的老虎坯先上哪种色,后上哪种色,都有严格的程序。泥老虎与那些静态为主的泥人不同,因能发声,虽然只是短促而单调的声音,但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就像那些活泼的小虎崽一样美丽可爱。
泥老虎之所以能发声,在于泥塑艺人独具匠心的设计。在制作的时候,每一只泥老虎的头和尾都是分开的,肚子是空的,需要放置一枚哨子,然后密封起来。制哨的工序,一般比较精密,其原料为芦苇秆,用快刀将芦苇秆削成45°角,再插上纸片,一个哨子就做好了。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插纸片这个环节上,如果掌握不好角度,哨子就不响。制作和安置哨子是泥塑的绝技之一。泥老虎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鼓风皮囊,它发出声音的原理就是利用空气的急速流动。(www.xing528.com)
过去,小商贩都是走街串巷推着车子吆喝,孩子们听到吆喝声,总会不由自主地被泥老虎吸引住,久久地不愿离去。买一只泥老虎只需要一毛多钱,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仍是一种奢侈,而拥有泥老虎的孩子,也会成为小伙伴们羡慕崇拜和追逐簇拥的对象。买不起玩具的孩子毕竟是多数,但只要伸手摸一摸对方手里的玩具,或者有幸接过来自己亲手摆弄一会儿,都会感到莫大的满足和异常的兴奋。
泥老虎给孩子们带来空前快乐,但这种快乐也是暂时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想一探究竟,看看老虎的泥胎里到底怎么发出的声响。于是,小心翼翼地将泥老虎的肚子掀开,发现却只有一个极不起眼的苇哨镶嵌在泥块里面。大失所望之后,偷偷找来大人们打袼褙剩下的糨糊,依照原样黏糊起来,悄悄放在一旁晾干。然而,这只动了“手术”的小老虎,因为跑风漏气,再也发不出原来洪亮的“咕嘎”声,只有沉闷的“咕咕”的沙哑之声,“叫虎”变成“哑虎”,从此孩子们便对它再无兴趣。
几十年过去了,在我们这代人心目中,泥老虎的形象模糊了,叫声也陌生了,一起与泥老虎走远的,是否还有更多生动而淳朴的景致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