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表现自我与信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表现自我与信任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处先毋论这种学习观和其中包括的知识观之对与错,前面已经讲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为重要的教育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决定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的、表现性的、过程性的和自由性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种非学术性目标追求的特点,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尊重和信任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和能力,并充分给予机会来实现之和表现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表现自我与信任

我们在中小学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说:“我们这个课题小组的学生都很差,因此课题完成的质量肯定不会好。”这些抱怨都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教师教育意识的欠缺,更甚者,这种抱怨经常是当着学生的面抒发的。每每听到这种抱怨,我们会偷偷打量一下在场学生的反应,我们发现,对于教师这种破坏学生自信心的评头品足,学生们只能采取哑忍的方式,有的学生低下头,有的学生脸上显过不自然的表情,有的学生表现得木然,似乎已经习惯了教师们这种嫌三厌四的态度。

教师们为什么倾向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此评价学生呢?追根究底,还是传统的思维定式使然,具体说来,就是把在学科教学中积累的对每个学生的印象固定下来,然后挪置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这种挪置,反映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之间性质差异的认识模糊。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们认为,学习就是对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内容的掌握,因而这种学习是结果导向的,学生们掌握了某种客观知识,一项学习就完成了。这种学习观相应地塑造了教师固定的学生评价观,就是按照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掌握“客观”知识之能力的高低来衡量学生之整体能力的高低。

此处先毋论这种学习观和其中包括的知识观之对与错,前面已经讲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为重要的教育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决定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的、表现性的、过程性的和自由性的。这并不是说不关心在课题完成中的效率性和课题的结果质量,而是说,这种效率性和结果质量的看重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真谛,过于看重这些课题活动评价标准,就会掩盖了学习和活动的复杂性内涵和本质特征。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种非学术性目标追求的特点,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尊重和信任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和能力,并充分给予机会来实现之和表现之。(www.xing528.com)

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课题结果的过度重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重视带有很强的攀比的味道)已经扭曲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种特点和追求。这门课程试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升自我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表现出同样的兴趣,给予信任、鼓励和帮助,有了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积极的东西,学生就会更有信心克服发现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恐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