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要素、现场活动、反思和表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要素、现场活动、反思和表现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现场活动我们要明白,教室不是唯一让学生们学习的场所,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三)反思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也是渗透进整个课题的一种理性精神。(四)表现前面已经讲过,创造性自我表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教育价值诉求。儿童的一个新想法,就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儿童的一个活动,就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要为学生这种自由的表达和表现提供舞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要素、现场活动、反思和表现

(一)讨论

讨论是最能体现团体性活动之含义的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讨论的特点就是“始终存在于孩子们之间、始终基于生活经验,而不是像许多学科教学那样,因讨论是掌握学科的手段,故最终必须回到老师、回到学科逻辑”。

也就是说,讨论是在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运用消极自由的概念来讲,讨论就是要摆脱教师的控制。当然,这不是在“绝对意义上”说的,在美国进步教育时代,持“儿童中心主义”论的人曾经过分运用了儿童自由的这一层含义,拒绝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有益干预,在这一点上,杜威和儿童中心主义者显示出根本的不同。

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的讨论脱离主题和没有效率,经常会过多地控制学生讨论的空间和内容,喧宾夺主。这样,教师就成为讨论的中心,学生成了配角。

另外,说到讨论过程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讨论的直接目的是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二是,讨论过程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超越了解决问题的价值。讨论过程即体现智力成长的价值,诞生新思想的过程就是智力成长的过程,这是达科沃斯的智力观,真正的讨论过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想法,一个想法可能对课题解决本身没有多少价值,但是这种开动脑筋的意义不也在儿童成长的范围之内吗?

(二)现场活动

我们要明白,教室不是唯一让学生们学习的场所,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走出教室,尤其是走出校园,在亲身的户外活动体验和探究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与课题本身,甚至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和话题。到户外进行现场活动,一方面能够在鲜活的生活中产生鲜活的问题,并进而设计为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带着研究问题和课题计划到现场去观察、访谈、动手操作、感受和体验等,以期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也是加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丰富性的重要环节。(www.xing528.com)

(三)反思

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也是渗透进整个课题的一种理性精神。反思无处不在,一次活动后需要反思,一项课题结束之后需要反思,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过往研究环节中的得失,避免无意义的错误重复,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或者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做得更好,实现自我更新和升华。如果学习者没有得到鼓励去进行反思,他们便不大可能会吸取那些产生于自己理解基础之上并有所改变的教训。

反思比感受更进一步,感受经常是片段化的、直接的、感性的,反思要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反思的意义如此之大,因此教师就要把反思作为一个环节和部分加以组织和倡导,安排出有意义反思所需要的时间和形式。反思可以是独处性和独立性的,个人静静地独处一地,集中注意力,自我梳理和盘算衡量;反思也可以是合作性的,大家共处一室,发挥各人的视角,彼此剖析和评价。

(四)表现

前面已经讲过,创造性自我表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教育价值诉求。表现自我是儿童的一种天性需求,也是成长的必需,儿童天性中蕴藏的能量冲动,需要以思想或者活动的形式释放、表达出来。儿童的一个新想法,就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儿童的一个活动,就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要为学生这种自由的表达和表现提供舞台。

表现是儿童能量释放的一种需要,同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儿童天性的一种需要,表现形式的单调会让儿童产生厌倦心理,挫伤儿童的探究积极性。因此,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用多种表现形式(如演讲、表演、绘画、建造、文字、图表、音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活动能量,表现自己的研究发现、收获和研究结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