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时间,弥漫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目标和存在价值的怀疑。上述案例中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目标和存在价值的质疑,深切地反映出我国部分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探究、体验生活的课程,它所提出的探究生活是为了融入生活、热爱生活、使生活更美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组的研讨中,一位老师抱怨说,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从来都是充满信心地走进课堂的,可是现在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点胆怯,心中没有底气,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不可预知的状况。另外一位老师也表达了这样的困惑,说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和教参,教师无从把握,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知识,对提高考试成绩也没有什么帮助,还占用很多时间。还有一位老师说,学生在这门课中的表现很难评定,而且评定结果与最终的升学考试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现在上这门课似乎意义不大。一时间,弥漫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目标和存在价值的怀疑。

上述案例中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目标和存在价值的质疑,深切地反映出我国部分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的现状。任何思想或理念,如果无益于考试分数的提高,无益于对教学效果的增加,似乎都没有意义。那么,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学到与己无关的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外,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好奇心、人际状态都不在教师可能也不在学生自己的关注范围内,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针对教育目标过于偏向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不可偏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体现出课程设计者的价值追求,比起学科课程来说,它更不把知识与技能作为主要的追求和目标。但是教育的问题是复杂的,往往关涉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不同群体利益的权衡。我们既要关注和思考现实的文化处境和生存环境,也要努力廓清对这门课的独特价值和特征的认识,并对其未来的命运抱有信念和期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方式,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www.xing528.com)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和习惯。

例如,某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个学生提出研究特殊学校学生的问题,并把主题定为“超越障碍的沟通”,因为这个学生觉得,我们对特殊学校的学生抱有很深的恐惧和偏见,我们和他们彼此无沟通无交往。因此,他想通过这项研究来加深对残障学生的了解,并且跨越障碍与他们进行交流和联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的内容可以是很深入很广泛的,例如研究者可以去了解特殊学校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体验他们的感受,以及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治疗和服务方式,并且可以更进一步反思特殊学校存在的合理性,思考把他们纳入正常学校来随班就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对在正规学校为随班就读的特别学生建立各种治疗设施进行成本核算,并且在经济成本和纳入残障学生到正规班级来的伦理诉求之间做取舍等。类似这样一个主题,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难以综合地开展,但是它对学生的价值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是很大的,这正是立足于每一个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展和整体生活而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独特价值与核心目标所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探究、体验生活的课程,它所提出的探究生活是为了融入生活、热爱生活、使生活更美好。首先要反思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生活尽管是美好的,但也不能简单地接受下来和现成地投入进去。要看到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智慧和想象去解决问题,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其次,要形成关系认知和关系伦理,与生活中的人、事、物建立共生、互荣、和谐的关系。“我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相互依存、荣辱与共。这是一种新型的乐观主义生活观,其核心是反思的生活态度、探究能力,以及关系认知、关系伦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