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价值追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价值追求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而言,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主要不是学术性取向的,而是以创造性自我探索、体验和表现为价值旨趣和取向的。据此,他们提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着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判断,并进而基本否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价值和必要性。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到了儿童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探究课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个体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价值追求

学习提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两端无限延伸的课程,一端是儿童的现实生活,一端是学科知识,由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欲望把这两端连接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价值和意义如谜团一样浮在许多教师的脑海里。没有清晰的目标导引,便缺乏追求的志趣和动力,习惯了传统学术性教育标的我国教育和我国教师,要在旋踵之间理解和接受一门价值和意趣都与之迥异的新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对而言,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主要不是学术性取向的,而是以创造性自我探索、体验和表现为价值旨趣和取向的。我国教育长久以来追求学术性一统天下,造就了国人凝固的教育思维方式,对这种不由教师来主导的教育目标追求,眉间心上,充满的都是困惑、迷茫甚或排斥。

把眼光扎根在真实的生活里,把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和提升,难道真与学校教育如南北两极、渺不相涉吗?

“蚂蚁是我的老师,一朵浮动的云彩是我的老师,一片树叶也是我的老师,我可以学蚂蚁走路,学云彩变幻的形态,学树叶的抖动……”,舞蹈家杨丽萍如是说。

“舞神”杨丽萍,一个用独特的肢体表达独特的自我生活感悟和体验的精灵童年时代的经历和记忆奠定了她理解舞蹈的独特价值取向的基础,一个并没有受过多少专业教育的人,却因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体验,达到了理解自我的哲学高度。(www.xing528.com)

在杨丽萍的记忆里,童年生活是充实饱满的,因为她把自己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封存在山山水水里,而是由杨丽萍用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求知欲望把它揭示出来,建构起来,并作为元素融入自己的肢体动作中去。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师,这是由卢梭确立起来的鲜明教育命题。我们联想到卢梭,是因为卢梭确立了从自然中和从直接经验中学习的价值,确立了思考课程和教学问题的一种路向。这种路向,在美国课程史上,由许多教育理论家继续阐发和弘扬,并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在美国进步教育时代蔚然成风。虽然进步教育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式微了,但是,从经验中学习这种课程哲学路向,一直作为进步教育留下的最可称美的课程遗产在美国教育实践中保存下来。在最近几十年里,这种课程与教学取向在世界教育范围内,通过不同的名称重新得以复兴。我国新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是沿此而起,它的出台,作为一种载体和平台,承担着实践此种课程哲学路向的时代使命,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扭转我国教育往所谓的“智力训练”一路走去之趋势的一种努力。

但是,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实践层,甚至在理论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中,该课程落得个陪衬的地位。在理论界,对之也多有诘难,诘难的根据,在于卢梭之过于重视直接经验的教育理论的缺陷、进步教育运动的弊端甚至“文革”时期知识价值的沦失不彰。据此,他们提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着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判断,并进而基本否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价值和必要性。

可鉴的“前车”自然是需要避免的,现代人的智慧应该建立在对前人经验的深刻反思之基础之上。但是,这种历史的反思应该随之以理性的现实判断,对过去失误的认识,如果带来的是“十年怕井绳”的恐惧心理,则容易陷入教育保守主义的歧途。

课程改革应该是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上谋得不同课程的平衡和融合。当前人的智慧和理性,建立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不容易重复那种否定或者轻视知识价值的错误。新课改的理论核心,是建立在对知识本身的更深刻思考之上的,具体地说,它思考的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课程论的核心命题,并且,这种思考是与教学和学习哲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到了儿童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探究课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个体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综而论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两端无限延伸的课程,一端是儿童的现实生活,一端是学科知识,由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欲望把这两端连接起来,具体言之,就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具体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并真实地体验到学科知识虽然有其逻辑,但并不是分隔的,学科知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