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人读书的三个要求:志向、见识、恒心

古人读书的三个要求:志向、见识、恒心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谈读书》通过题目可知本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人们读书的方法。古人很重视读书,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诗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中,品味、感悟古人的读书方法吧!(重点)3.理解课文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古人读书的三个要求是: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古人读书的三个要求:志向、见识、恒心

《古人谈读书》通过题目可知本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人们读书的方法。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古人很重视读书,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诗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中,品味、感悟古人的读书方法吧!

1.认识4 个生字,会写9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理解课文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难点)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有《曾文正公全集》。

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以……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⑤知:知道。

⑥知:同“智”,智慧。

⑦识:记住,这里读zhì。

⑧厌:满足。

⑨诲:教诲。

⑩倦:疲倦。

⑪谓:说。

⑫漫浪:随意。

⑬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⑭恒:恒心。

⑮下流:下等,劣等。

⑯河伯:传说中黄河里的河神。河伯站在黄河岸上,以为黄河最大,后来到了北海,才知道自己的见识是多么有限。

近义词

到—达 缺—少 仔细—认真 自足—自满

反义词

耻—荣 急—缓 仔细—马虎 专一—分心

一(www.xing528.com)

而好学,不耻下问。[句解: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句解: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句解: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句解: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句解: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句解:古人读书有三个要求: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句解: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泊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表现;有恒心的人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本文介绍古人读书的方法,即学习要谦虚好学,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在读书中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古人读书的三个要求是: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简洁生动地讲明道理。

本文所选的古文,简洁生动地阐明了道理,读者读起来很容易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8 个字直接告诉我们怎样去对待学习——既要勤勉,又要多请教。曾国藩用“井蛙之窥天”,来说明见识短浅,非常生动。

1.对某件事有什么看法,可直接进行表达。

2.在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

我们在读书中要谦虚好学,不懂就问;要用心读书,讲究方法,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参考答案:提示:先借助注释,把难以理解的字词弄懂,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句子大意说下来,答案可参考句段导读。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参考答案:本课中有许多读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作用。例如,“不耻下问”,自己不懂的就要去问人家,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努力地去学习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在学习中钻得越深,越觉得不懂的更多。“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读书方法到今天还是很有用。读书时,用眼去看清每个字,用心去思考每句话,再大声朗读,记忆也就越深刻,也越不容易忘记。

名师点拨

1.为什么承认自己的不足,是“智”的一种表现?

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对待读书学习,既要不断探索,又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利于自己的进步。

2.朱熹认为读书要有三到,其中心到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3.这三个条件对读书分别有什么作用?

有志向才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有见识才知道学无止境,不会自我满足;有恒心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