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迁移内化:如何明确自己的读书志向

迁移内化:如何明确自己的读书志向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后反思研读从“中华不振”到“中华崛起”这是一篇励志课文,文中少年周恩来那拳拳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着实令人感动。通过学生研读探究,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深切体会到周恩来当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度理解,由此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情感。此时此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应该不仅仅是少年周恩来的志向,更是此刻所有学生的共同心声。

迁移内化:如何明确自己的读书志向

1.师: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我们现在处于和平时代,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请同学们以《给周爷爷的一封信》为题,写写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2.学生完成后交流小练笔。

师总结: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教后反思

研读从“中华不振”到“中华崛起”

这是一篇励志课文,文中少年周恩来那拳拳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着实令人感动。但文本历史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经历离学生生活较远,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难度。而励志类的文章语言较平实,学生不容易萌发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巧处理教材,巧妙破解重难点,夯实品词析句环节,构建一个让学生动情的魅力课堂,让学生们的情感在研读文本中跌宕起伏。

一、研读重点破难点(www.xing528.com)

教学开始,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将长长的文章读成短短的一个词语。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读第八自然段,紧扣“中华不振”引导学生抓住“中国妇女”“洋人”“中国巡警”等人物的衣着、神态、语言、动作等对比体会,从人性百态中领悟由于“中华不振”而带来的国人受辱的痛心。将课文读成一个词——“中华不振”,是教给学生学会归纳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学生研读探究,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深切体会到周恩来当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度理解,由此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情感。

二、触摸文字培养民族心

触摸文字需要阅读文本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课文一开始伯父接周恩来时说的话,引起周恩来的好奇。我把这部分教学内容放到了第二个环节。“中华不振”只是从伯父口中得出。所以和学生研读了第八自然段后,再回到文本刚开始的一幕,更能理解伯父说话的意思。从一个“闯”字,自己的国土为什么还要“闯”,因为中华不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的背后,隐藏着中华不振的哀伤;衣衫褴褛与得意扬扬的对比,有中华不振的影子;国人紧握拳头,却不敢声张,也因为中华不振;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观人、识人,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这是读书时将文字转化为一种感受的必要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一过程才会让学生触摸文字,体会到阅读的独特之处。贴近文字,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给幼小的身体根植一颗民族心。

三、读中悟情,树立远大志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是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这一目标的落实,学生在深入地研读了全文,感受到了年少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爱国之情之后,心中已有许多想说的话了,在这欲罢不能之时,及时点燃学生发泄情感的导火索,交流: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结尾处让学生进行“为什么而读书”的书信小练笔,填补内容。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训练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语文课应该流沿着诗意,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和静读。当学生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感同身受,这是课堂上引起学生与文中人物共鸣的最好方式,教师如同一位琴师,拨动的是心弦,更是一腔涌动的热血。学生的思维随着课文的情节起伏而拓展开去,由此迁移生活经验,培养训练能力。此时此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应该不仅仅是少年周恩来的志向,更是此刻所有学生的共同心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