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追求志向,捍卫个人权利

如何追求志向,捍卫个人权利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向是一般人生存于世的意志力,想要夺取他的志向,犹如剥夺他的生存权利一样,一般人是会誓死捍卫的。小人“二三其德”,君子则矢志不渝,更何况圣人呢?汉代郑玄、王弼认为“老”是老聃(老子)、“彭”为彭祖,以老彭为二人。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姓篯名铿,尧封之于彭城,因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

如何追求志向,捍卫个人权利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释文】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取帅位,一般人却不能强行改变他的志向。”◎三军:此处为军队的通称。◎帅:此处为军队的最高军事长官。◎匹夫:庶人,平民,一般人。

【品文】帅是军队的最高职位,一般人难以企及,但这种职位,有才能的人可以担当,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担当。志向是一般人生存于世的意志力,想要夺取他的志向,犹如剥夺他的生存权利一样,一般人是会誓死捍卫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文】孔子说:“早晨知道了真理,傍晚即使死去了也很值得。”◎朝:早晨。◎夕:傍晚。

【品文】君子生于真理,死于真理,一生为真理而追求,而奋斗。一旦真理在握,何惜此身?何惧赴死?他们体现了至高无上的人生价值。小人则贪生怕死,漠视真理,在死生之间,往往是背道而驰,出卖灵魂,最终为社会历史所不齿。

(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2)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释文】(1)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原则来贯穿。”曾参应道:“是的。”◎贯:贯通,贯穿。◎唯:应答声,是表示赞同的应答。

【品文】小人“二三其德”,君子则矢志不渝,更何况圣人呢?孔子之道能够贯穿始终,贯穿天地,贯通古今,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曾参跟随孔子多年,心领神会,孔子一问,就能迅速应答。

【释文】(2)孔子出去后,曾子的门人问道:“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解释说:“夫子学说的基本原则,就是忠恕二字。”◎忠:忠诚。◎恕:宽容。

【品文】有人说,“忠”字是由“中心”二字合成,能将心放在中间,对于人事不偏心即是忠;“恕”字由“如心”二字合成,心灵不扭曲,对于人事宽容即是恕。朱熹《集注》说:“尽己之谓忠,推及之谓恕。”以孔子在《论语》中所论及的话说,“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忠恕”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再进一步说,在孔子思想和核心学说中,能够“一以贯之”的就是一个“仁”字而已。孔子与曾子内心所交流的无非就是“仁而已矣”。但在曾子的心目中,相对于他的弟子来说,用“仁”字来概括夫子之道,或许过于抽象,便用较为具体的“忠恕”来阐述。做人有种美德叫忠诚,对人有种美德叫宽容,曾子其实就是将其中深奥的道理通过人人能懂的话语表达出来。但“忠恕”并不是“仁”的全部内涵,在孔子之道中,“仁”是本,“忠恕”是其表现的两个层面而已。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释文】孔子说:“有谁能够出屋子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人走我这条道呢?”◎户:单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品文】道,出屋子所行的道路,此处双关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大道。孔子感到他的仁爱学说和相关的政治主张,暂时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执政者的施行,但坚持认为他的这些学说和理论好像房屋之有门户,是人人进出必经之处,是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释文】孔子说:“赐呀,你认为我是博学而熟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呀,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是用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的。”◎识:通“志”,记住。

【品文】书,越读越薄,而不是多得不能消化。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仁”而已。曾参所归纳的“忠恕而已”,尚不能令人满意,子贡也未能得其要领。所以,孔子又以“一以贯之”来启发子贡,只是子贡仍然未能知其“一”就是“仁”。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2)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释文】(1)孔子说:“假如我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就乘船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品文】孔子的政治学说、政治主张在当时找不到植根的土壤,不能为诸侯采纳使用,自己也不能被任用,但他并没有放弃,自信有益于世人,即使在中原不能如愿,也想到海外去尝试。

【释文】(2)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好勇胜过我,这就没什么可取的。”

【品文】有人认为“材”通“裁”,解释为裁度事理。就文中的意思来看,并不准确。子路尚义,孔子若去海外,他必定会跟从。子路听到孔子说的话,认为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也许是老师平常表扬自己的时候少,这次老师的话令他高兴,有些飘飘然。孔子知道后,只是认可他的勇敢精神而已。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释文】孔子说:“我不想再传言了。”子贡说:“您若不传言,弟子们还能叙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传言了吗?它却使得四季运行,百物生长。上天传言了吗?”

【品文】上天无言无语,而仁在其中;圣人微言大义,而仁在其中。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释文】孔子说:“祖述先贤之道而不另起炉灶,信奉古人之道,私下里我可与老彭想比。”◎述:记述,申述。◎窃:私下。◎老彭:诸家说法不一。朱熹《集注》认为是“商贤大夫”,即商朝的贤大夫,有贤名,好述古事。汉代郑玄、王弼认为“老”是老聃(老子)、“彭”为彭祖,以老彭为二人。《大戴记·虞戴记》、《汉书》、《古今人表》也认为老彭是商初人。晋代葛洪抱朴子·对俗》记载:“或人难曰: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禀之自然,何可学得乎?”老聃著《道德经》,其中祖述尧舜者不多。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姓篯名铿,尧封之于彭城,因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彭祖为传说中人物,其道无人传载,相信孔子无以申述。因而可以推断,“老彭”并非指老聃、彭祖,应该是一人,也许就是商朝初期的贤人。

【品文】《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以尧舜之道为道,以文武(周文王、周武王)之政为政,认为先王之道之政,乃是人间正道正政,倍加推崇,故而广泛祖述之、传承之。《论语》是孔子思想集大成者,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虽然不是孔子亲自所作,然确是孔子智慧的结晶。在祖述先王之道中,又不乏孔子自己的创见,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乃是一种继承、发展、创新的思维,并非完全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创见。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释文】孔子想要去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说:“那里的条件很简陋,怎么是好呢?”孔子说:“君子去居住,哪里会感到简陋呢?”◎九夷:指东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九,指多。◎陋:简陋。

【品文】孔子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次又说“欲居九夷”,所向往的皆在东方,犹为同一地区。有人认为那里没有开化,条件过于简陋。然而君子以天为屋,以地为床,以道为瓴,以德为础,以书为壁,以文为炉,餐以诗书,佐以礼乐,生有豪华之气,赋有庄严之辞,虽金碧辉煌、灯红酒绿之所不能过之;纵峨冠博带、锦衣玉食之人不能比之。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2)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3)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释文】(1)颜渊、季路(子路)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各人何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以车马、衣物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怨恨。”◎盍:何不,是“何不”的合义词。◎衣:穿。◎轻裘:裘皮衣服,是比较高贵的衣装。◎敝:用坏了。

【品文】子路性急,先说其志,而其中有义,能将仁爱推及朋友。

【释文】(2)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夸耀。◎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施,散布,可作表白、吹嘘解释。

【品文】颜渊志在与人为善,与人有劳,是利他主义者,是仁能及人者。颜渊在仁能及人的情况下,也不夸耀、吹嘘自己,以为以仁及人本是仁者应该做的,不必贪天仁为己功。

【释文】(3)子路说:“愿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意老人得到安养,有才志的人能够得到社会使用,青少年能得到关怀。”◎朋友信之:通行本的解释皆作“朋友之间相互信任”。但是“朋友”二字并不完全与今日的意思相同,而是指同师同志的人,即指同门学友、不同门而志向相同的人。古人以“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易·兑》中“君子以朋友讲习”,其朋友二字的意思也是同师同志的人。因此可知,此处“朋友”可解释为经过学习而又有志的人,即有才志的人。信,通行本解释为“信任”,但此处音义皆同“伸”,其如《易·系辞下》:“尺蠖之曲,以求信也。”“朋友信之”的意思是说,“像你们颜渊、子路这样有才志的人,能够得到社会的重用。”

【品文】孔子的仁,涉及天下未来,能使老人颐养天年,使有才志者为社会所用,不被埋没,使青少年茁壮成长。唯有如此,才能拥有一个和谐健康并充满希望的仁爱社会。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3)“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释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边。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在我面前不敢说话。你们平时说:‘没有人赏识我呀!’假如有人赏识你们,你们将会如何做?”◎曾皙: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名点,字子皙。

【品文】孔子与弟子共五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志向答辩会,在孔子的引导下,在自由的气氛和宽松的环境中,各人可以畅所欲言,披敞襟怀。(www.xing528.com)

【释文】(2)子路轻率地抢着说:“具备千辆战车的国家,处在大国之间,经常受到他们的军事威胁,国内人民又面临饥饿的局面,我仲由要是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崇尚勇武,而且懂得道义。”孔子听后笑了笑。◎率尔:轻率。◎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中。◎师旅:泛指军队,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饥馑:饥荒,饥饿。谷子不熟叫饥,菜不熟叫馑。◎比及:等到。◎知方:懂得道义。方,道义。

【品文】子路有强国富民之志,可惜志大才疏,难以确保他的政治抱负会走向成功。

【释文】(3)孔子问:“冉求,你的志向如何?”冉求答道:“幅员六七十里,或者是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等到三年,能使国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只好等待君子去做了。”◎方:方圆,幅员。◎如:或者。◎俟:等待。

【品文】冉求有“小国寡民”的理想,倒像是老子的门徒。要使一个小国富足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但要使一个大国富足,难度则比其幅员、人口的倍数还要大。

【释文】(4)孔子问:“公西赤,你的志向如何?”公西赤答道:“不是说我有什么才能,只愿意继续学习。祭祀宗庙的事务,或者是与别国会盟的事务,我愿意手执礼物,头戴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官。”◎公西华: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宗庙之事:指祭祀宗庙事务。◎端:玄端,古代一种礼物。◎章甫:古代一种礼帽。◎会:指诸侯相会。◎同:指与一般宾客的会见。◎小相:祭祀和诸侯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官。

【品文】公西赤只愿意做小相,是处理实事的务实派。

【释文】(5)孔子问:“曾点,你的志向如何?”曾皙弹瑟接近尾声,“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答道:“我和他们三人的想法有所不同。”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呀!”曾皙应道:“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偕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着风,然后歌咏而归。”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莫:通“暮”。◎春服:春天穿的衣服。在春天气候转暖时,换下冬装,穿上春装,令人舒畅。◎冠者:成年人。◎沂:沂水,在山东曲阜南。◎舞雩,祭天求雨的地方,有坛和树木。◎喟:叹息。

【品文】曾皙为曾参的父亲,年龄应该与孔子差距不大,他的志向就是亲近自然、颐养天年而已,这也是人生最终的归宿,因而能引起孔子的共鸣。

【释文】(6)三人出去了,曾皙走在他的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人的志向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人说说他们的志向。”曾皙问道:“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的话却不谦让,因而笑他。”曾皙又问道:“难道冉求所谈的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是国家呢?”曾皙问道:“难道公西赤所谈的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和诸侯国会盟,不是国家是什么?假如公西赤只做个小司仪,又有谁来做大事呢?”

【品文】在各人志向中,子路有霸气,但流于逞强好胜,而疏于礼法,故难有成效;冉求有王气,但流于小国寡民,而易满足,故难及天下;公西赤无朝气,只满足随遇而安,而难于上进,故难为大才;曾皙有暮气,只希望安度余生,而乏于重征,故已无壮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各人志向来看,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做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士,还需要天遂人愿,没有机缘是难以达到的。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释文】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一年就会有起色,三年就会有成就。”◎期:一年。

【品文】拨乱反正,调整整顿,一年就可以初见成效,三年可以大见成效,在政治上确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孔子所说并非虚言。然而治国之本,在于民生;富民之策,在于利民。制定合理的政策比圣人当政更为重要,萧规曹随,长期不变,则可持续发展,渐近中兴。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释文】子贡说:“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是将它放在匣中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了它!卖了它!我等待识货的人。”◎韫:包裹。◎椟:匣子,柜子。◎贾:商号。古人称行商坐贾,行销的商贩为商,有固定场所的为贾。

【品文】有人说“贾”为“价钱”,“善贾”意为“好价钱”,但从文意上来看,孔子只说将美玉卖掉,是希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已。对于读书做学问的人来说,他追求的是知识,是真理,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可玩物丧志,而是“多文以为富”,即使是美玉在此,于读书、求知有益几何?相反,将美玉变卖了,得到钱财,可以买书,可以出游,可以济人,用在该用之处,这是孔子所言之理。同时,美玉也可以比喻人才。是人才,就不应该长期被埋没,而应该为社会所用,但未必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孔子所谓“我待善价者也”,而终生未见“善沽者”,是因为“道不行”而已。然而孔子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尽管不为国家所用,但可以为自己所用,可以为万国、万世所用。

(1)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2)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3)出,曰:“夫子不为也。”

【释文】(1)冉有问子贡:“夫子会去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问老师。”◎为:帮助,赞成。◎卫君:指卫出公辄,为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

【品文】蒯聩得罪卫灵公夫人南子后逃到晋国,卫灵公死后,立蒯聩之子辄为君。晋将蒯聩送回国,蒯聩遂与辄交战,是父子之间的相互残杀,故为孔子所不齿。

【释文】(2)子贡入内,问孔子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有什么怨恨呢?”

【品文】伯夷、叔齐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他们是因为实现了求仁的愿望而无怨无悔,这与“暴虎”被吃掉、“冯河”被淹死而无怨无悔,是具有本质区别的。

【释文】(3)子贡出来后,对冉有说:“夫子是不会去帮助卫君的。”

【品文】子贡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子贡采用了反证法,伯夷、叔齐是兄弟俩,在继承君位上互相谦让,具有仁者之心;而太子蒯聩与卫出公辄是父子,他们在争夺君位上大打出手,不惜发动战争,是不仁之举。孔子近仁而远不仁,因此不会去帮助卫出公的。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2)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释文】(1)阳货想要孔子来拜见自己,孔子不肯去拜见,阳货便赠送一头小猪给孔子。孔子趁他不在家的时候,而去拜谢他,不断在路上遇到了。◎阳货:阳虎,季氏的家臣,此时他正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后在政权斗争中失败,逃往晋国。孔子曾经因貌似阳货,被匡人拘禁,险些丧身。◎归:通“馈”,赠送。◎豚:小猪。◎时:通“伺”,窥伺。◎涂:通“途”。

【品文】阳货想见孔子的真实目的,是想要孔子来给他做官,因此孔子避而不见。阳货就送了一头小猪给他,按照礼节,大夫送礼物给士,如果不是在家当面接受并且致谢的话,那么士就应该登门去拜谢。阳货的用意是用一头小猪将孔子钓出来。阳货是趁着孔子不在家的时候来送礼的,孔子也是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以免见面。

【释文】(2)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问你。”他说:“自己怀有大才,而任凭国家迷乱,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问道:“喜欢过问政事而又屡屡错失任职的良机,可以称得上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啊!”孔子说:“那好吧,我准备去做官了。”◎亟:屡屡。

【品文】阳货所问,意在旁敲侧击,孔子所答,皆是一贯之道,没有违背仁智的原义。孔子所言“吾将仕矣”,不是虚话,也没有违背诚信的原则。因为孔子说可以出来做官,但并没有答应去给阳货做官,不会去帮助阳货作乱,以违忠义。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释文】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准备造反,召孔子去,孔子准备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就算了,何必要去公山处呢?”孔子说:“是他们召我去的,我难道无所作为吗?假如有地方用我,我会将它建设成东方的周王朝。”◎公山弗扰:又名公山不狃,字子泄,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畔:通“叛”,反叛,此处指公山弗扰伙同阳货在费邑反叛季氏。◎末:没有,此处指没有地方。◎已:止。◎东周:何晏《论语集解》曰:“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也。”

【品文】孔子对季氏颇不赞成,想要去费邑加入反季同盟,也未可知,然而与阳货、公山也不能同流,最终还是没有去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是多么想找到一块实验地,来建设周王朝的理想家园。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释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要动身。子路说:“以前我听夫子说过:‘要是亲自去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去入伙的。’佛肸,盘踞在中牟反叛,您要是去那里,怎么说呢?”孔子说:“是的,以前我说过这番话。难道不知道坚者自坚,磨也磨不薄;难道不知道白者自白,染也染不黑。我难道只是瓠瓜吗?怎么能挂在那里而不能成为食物呢?”◎佛肸:晋国范中行的家臣,是中牟的行政长官。◎中牟:晋邑,故址在今河北邢台、邯郸之间。赵简子攻打范中行时,佛肸据中牟抗击。中牟一说在今河南汤阴以西的牟山附近。◎磷:薄。◎涅:染黑。◎缁:黑色。◎匏瓜:葫芦科植物,果实成熟后木质坚硬,可以剖开作瓢,也可以系在腰间凫水。

【品文】以孔子的德才,可在齐、鲁、吴、楚等大国为大宰,为大夫,然而时运不济,或其国政紊乱,或其奸人作梗,终不能如其所愿,而经年所学、平生抱负,无以施展,深为愧疚不安。因此,孔子在遇到公山、佛肸等辈召唤时,心中也有所动,欲尽余生一搏,幸有子路等高徒劝阻,致使晚节不变。信哉!后生可畏,不让前贤,微斯人将有不归。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释文】齐景公说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如果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高规格地对待孔子,那我做不到;但可以给予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孔子说:“我老了,不能被任用了。”孔子于是便离开了齐国。

【品文】“吾老矣,不能用也”,通行本认为出于齐景公之口,但任用孔子,和齐景公老与不老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在听到齐景公的话后,出自孔子之口。齐景公将孔子与季氏相提并论,并且屈居其下,因此孔子托言年老体弱,也就离开了齐国。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释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的那些弟子志大才疏,文章虽然斐然有采,但他们还不知道如何裁度事理。”◎陈:国名,妫姓,舜的后代,国在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亳州一带,春秋末为楚所灭。◎吾党:吾乡,故里,古代五族为党。◎小子:弟子。◎狂简:志向远大而才学浅薄。◎斐然:有文采貌。◎裁:裁度事理。

【品文】孔子周游列国,未能如其所愿,既不能得到一方净土和施政舞台,已有归意。学生在鲁居多,归来悉心教育,功在子弟,德昭天地,也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孔子“有教无类”,所收学生来自各个地方、各个阶层,不乏日后堪为社会所用之才。孔子担心他们学识还浅,对事理不甚了了,对人情世故还难以应付自如,因而决心回去带好这些弟子,保护好这些人才,于此可见孔子的圣心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