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余家坝墓地的位置、数量和随葬品——详解!

余家坝墓地的位置、数量和随葬品——详解!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余家坝墓地位于余家坝遗址东部,顺澎溪河而下数十公里即是与其时代相若的李家坝战国遗址和墓地。其后,山东大学考古系受重庆市文物局委托,对余家坝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出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墓葬262座,出土文物计1339件。从墓葬发掘的随葬器物来看,余家坝墓地并非一般的平民墓地。另:在余家坝墓地所发掘的130 多座战国墓葬中,除了个别被破坏的墓葬外,均有随葬品。

余家坝墓地的位置、数量和随葬品——详解!

余家坝墓地位于余家坝遗址东部,顺澎溪河而下数十公里即是与其时代相若的李家坝战国遗址和墓地。墓地呈新月状,南北长410 米,东西宽170 米,面积约5 万余平方米。

1992年,经四川省文物考古三峡考古队调查,确认为战国时期墓地。其后,山东大学考古系受重庆市文物局委托,对余家坝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出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墓葬262座,出土文物计1339件。墓葬多有木制葬具,出土器物主要为兵器,少量为生活用器。

在墓地的西南部、中西部、中部偏东及中部偏南等位置有四个相对集中的区域,130 多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区划分明。每个区域的墓葬数量约为30 个。从墓葬的分布特点来看,疑是一处家族墓地,还极有可能是从李家坝过来的一个分支。从墓葬发掘的随葬器物来看,余家坝墓地并非一般的平民墓地。

余家坝墓葬中一般都随葬有青铜兵器且戈剑矛钺削组合完整。青铜兵器是巴族墓地出土最多的一个器类,以柳叶形剑、弓耳形矛、钺、虎纹戈等为代表。而在巴人的物质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青铜兵器上的各种图形了。

在余家坝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中,以鼎豆壶等组合最为常见,显然是为仿青铜礼器而制作的,反映了战国时期丧葬文化的变迁(以陶器代替铜器为明器入葬已成为习俗)。

陶器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战国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陶器已经丧失了过去无可替代的地位,青铜礼器和生活、生产用器则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这一时期的陶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但器型、纹样模仿青铜器的做法相当流行。制陶工艺受到发达的铜器、漆器工艺影响,以印纹硬陶为主,对陶表面处理装饰的创新工艺有磨光、轧(yà)亮、铺设漆衣彩绘等。最为流行的装饰是彩绘云雷纹、兽面纹、涡纹,纹饰清新、色彩绚丽。(www.xing528.com)

此外,余家坝墓地还出土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和石、贝质装饰品,其中又以玦(jué)、珠、管等最为常见,在珠管上再镶嵌蓝色圆形琉璃片是其显著特点。由于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商周以来的奴隶制已被封建制所取代。玉器成了封建贵族标榜财富、显示地位或美化生活的一种必需品。

该处墓葬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巴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状态乃至巴、楚、蜀、秦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另:

在余家坝墓地所发掘的130 多座战国墓葬中,除了个别被破坏的墓葬外,均有随葬品。有的随葬品多达20 余件,最少的则只有1件。随葬品有铜器、陶器、玉器、漆器和铁器等。在所有的陪葬器物中,最多的是青铜兵器,几乎所有的墓穴内都有,且绝大多数为巴式(在这里,完整的组合为戈剑矛钺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墓穴都配齐了这几种物件,部分墓穴先天存在着一种或两三种的缺失)。在出土的多数兵器上,尚保留着腐朽或炭化的竹木柄、套痕迹,个别长柄上还保留有缠绕着的竹或藤条和色泽鲜艳的红漆。兵器上一般都铸有纹饰或图形。如戈上多铸有虎纹,剑、矛上还见有蛇纹、鹿纹等其他动物纹饰。

虽然在余家坝战国墓葬中,既有巴的(如铜剑、铜矛平面形状多呈柳叶形。剑绝大多数无首,剑身及矛骹之上有虎形纹样和巴地图形文字。戈则个体较大,多为长内、直援、有胡、窄阑,并且在近阑一侧或内部多有生动的虎形花纹。再加上折肩钺、环首削等,即共同构成了巴地青铜兵器的基本组合)、楚的(如浅腹、高足铜鼎及有首剑等。此外,拼合式的木质葬具与葬具下横置垫木的作风,也是楚文化中的常见习俗)还有秦的(如辫状耳铜鍪、陶鍪等器物)文化因素,但就其总的文化面貌而言,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巴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