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分析介绍

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国家教委将“初步掌握计算机检索”纳入《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中。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认为数字素养是个人在数字社会中生存、学习及工作所需的能力,包括利用数字工具开展学术研究、撰写报告及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到数字素养,信息素养教学的外延不断拓展,所囊括的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的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素养必将面临重新定义,信息素养教学也必将面临着不断变革和完善。

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分析介绍

我国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有开设信息检索课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在1984年和1985年分别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两份指导性文件,均把课程称为“文献检索与利用”,简称为“文献检索课”。这时检索课的主要目标仅限于培养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简单印刷型文献检索的能力,大部分高校以手检教学为主。80年代中后期,随着联机检索问世,计算机检索方式逐渐出现在各种相关教材中,如部分医药类高校将医学情报计算机检索服务与特种文献检索等内容编入检索教材。1992年,国家教委将“初步掌握计算机检索”纳入《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中。1998年,在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文献检索课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教学内容与目标,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文献检索课与现代信息技术保持同步发展,检索途径从以手检为主,调整为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途径。教学内容涵盖了国内外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互联网资源检索等内容。文献检索教学开始着眼于以培养学生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为目的,涵盖情报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及情报信息的特点、来源、分布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推进,文献检索课的名称也逐渐演变,出现了“文献检索”“信息检索”“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等多种课程名称并行的状态。

在课程内容上,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风靡全球,见证了Google 一代和“数字土著”的兴起。信息DNA 嵌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环境,数字化生存方式已成为普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数字环境和数字时代,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导致“数字鸿沟”和信息迷航的出现。为此,P.Gilster 于1997年提出了“数字素养”这一概念,认为其是“理解及使用通过电脑显示的各种数字资源及信息的能力”,是“数字时代的素养”。国际图联(IFLA)年会的信息素养卫星会议指出: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正在经历一场变革,Web 2.0、移动科技、新媒体等数字信息对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ALA 认为数字素养是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检索、理解、评价、创造并交流数字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具备认知技能及技术技能。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认为数字素养是个人在数字社会中生存、学习及工作所需的能力,包括利用数字工具开展学术研究、撰写报告及批判性思考等能力。维基百科对数字素养的定义是:有效和辩证地使用各种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导航、评价和创造的能力。从上述不同版本的定义中,可以总结出其核心关键词:数字技术、检索、评价、创造。简言之,数字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外延,不囿于信息检索和使用能力,强调信息时代作为数字公民的必备属性,着重培养用户在数字时代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交流、生产、共享和传播的能力,强调用户创新、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校和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数字素养的重要阵地,积极投身到数字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去。2011年,英国卡迪夫大学、雷丁大学、巴斯大学等12 所大学受JISC 的资助,开展了系列英国高校数字素养项目。英国开放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数字素养发展框架,创立了“being digital”数字素养服务。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明确了数字素养的定义、组成要素,在线提供学生研究指南、学术诚信、技术趋势、数字素养FAQ等信息和资源。在国内,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全校范围内开通媒介素养公共选修课,扩大了信息素养的外延,初步从强调大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转向对学生数字技能、信息创新、情感道德的培养,对数字时代所必需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www.xing528.com)

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到数字素养,信息素养教学的外延不断拓展,所囊括的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的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素养必将面临重新定义,信息素养教学也必将面临着不断变革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