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殷墟及西周早期的獸面紋細節解析

殷墟及西周早期的獸面紋細節解析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獸面紋的鼻梁通常中間隆起,其延長部分出於額頂,把獸面等分成兩部分。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獸面紋上,獸目的兩側大多有葉片形的耳紋。分解式獸面紋盛行於殷墟中晚期及西周早期。自殷墟時期開始,獸面紋軀幹的脊背上飾以一長列竪立的羽毛狀條紋,按照圖案地位的大小而有增减,從數條到二十條左右不等。獸面紋的兩側因構圖需要,常配置鳥紋或龍紋。界闌式獸面紋整個紋飾似有横直格欄,這類紋飾,僅見於西周早期爵的腹部。

殷墟及西周早期的獸面紋細節解析

獸面紋是動物頭部正面的形象,其基本構圖是有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中間有一條鼻梁,大咧口、獠牙,額頂有一對觝角。如果是虎面,則雙耳置於此觝角的地位。獸的軀幹向兩側展開,下有尖鋭的爪子。獸面紋由各種幻想的動物組成,主要區别是在額頂上聳出的角。由於大多數獸面紋的角也是想象出來的,因而不能以通常的獸角名稱來説明,只能采用綫條構圖的名稱,有外卷角、内卷角、分枝角、曲折角、長頸鹿角和牛角等式樣。除此以外還有虎頭形獸面紋和各種變形的獸面紋。獸面紋所附的體軀也有很大的區别,有軀幹向兩側展開的展體式,有的軀幹作分離狀態的則稱爲分解式,也有僅存獸面没有體軀的省略式等。獸面紋是以獸頭爲主體,其構圖較複雜的,在兩側還往往配置龍紋或鳥紋。

獸面紋構圖特徵:

一、角。商周時期的獸面紋大都額頂有觝角,可以清楚地區别爲幾種不同的形狀。

1.外卷角獸面紋:角由中間向兩外側自上而下卷曲,角根較粗,卷曲的角端作尖鋭狀。外卷角獸面紋有展體式、分解式、體軀省略式等,流行於商二里岡期到西周早期。

2.内卷角獸面紋:兩角竪立向内卷曲,角根較粗,角尖向上再向内卷曲。内卷角獸面紋有展體式、分解式、體軀省略式,出現於商二里岡期,盛行於殷墟早期到西周早期,個别的見於春秋晚期。

3.分枝角獸面紋:在目上部有一直條,直條的中間偏高部位置一横條,角端偏上,構成分枝狀。分枝角在獸面紋中極少見,出現於殷墟中期。

4.曲折角獸面紋:角作曲折狀,角根較粗,經過兩次方折形的彎曲,角尖向上。曲折角獸面紋除展體式、分解式、體軀省略式外,還有兩種特殊形式:一是與曲折角相似但彎曲幅度很大,角的下限可與獸面的口部相平,是周初的形式;二是曲折角本身作龍形,龍角獸面紋亦有展體式、分解式、體軀省略式,是殷墟晚期特有的紋飾。

5.長頸鹿角獸面紋:角型似長頸鹿角,角根下段較闊,上段較狹,角頂作扁球形,流行於殷墟中晚期。

6.虎頭紋:獸面額頂有環柱形竪耳,置於觝角的部位,有展體式、分解式、體軀省略式,流行於商代二里岡期到西周早期。

7.牛頭紋:牛角的特徵很明顯,角下面有一對大耳。牛頭紋有分解式和體軀省略式,流行於殷墟晚期到西周早期。(www.xing528.com)

二、目。獸面紋的雙眼都作横置的臣字形,獸目是獸面紋中最重要的特徵。商代二里岡期的獸目大都作圓形或橢圓形,殷墟時期的作横置的臣字形。殷墟中期的獸目,眼角的部分很發達,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眼角的部分和瞳仁相比,較爲匀稱。西周中期以後,整個紋飾轉化爲變形,獸目也僅存瞳仁了。

三、鼻。獸面紋的鼻梁通常中間隆起,其延長部分出於額頂,把獸面等分成兩部分。鼻翼的表現很不嚴格,一般較複雜的紋飾大都有或大或小的鼻翼。鼻梁的兩側有尖狀條紋歧出的,多爲商末周初的式樣。

四、口。商代二里岡期獸面紋的口部多是象徵性的,特徵不很明顯。殷墟早期的獸口,形狀有較大的發展,有的口部擴張,並表現出有刺形或鋸齒形的獸牙。殷墟晚期多爲單個或雙個獠牙。但不是所有的獸面紋口内都有牙齒。

五、耳。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獸面紋上,獸目的兩側大多有葉片形的耳紋。但虎頭形獸面紋雙耳竪立作環耳狀。環耳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環耳的中間有短柱,與獸面額頂相連;另一種環耳没有短柱,設在額頂而不在兩側,而且表現得很突出,形式近似外卷角。獸面紋外卷角向外彎曲的部分是或直角或鋭角的,兩側都有耳紋。竪立的虎耳,兩端彎曲部分都是圓弧形,除個别的虎頭紋兩側仍有耳紋以外,一般的都不在兩側另施耳紋,這是虎頭紋和外卷角獸面紋的區别之一。竪耳的虎頭紋商代二里岡期已經流行,盛行於殷末周初,春秋中期的器上仍有沿用。虎頭紋有展體式、分解式和體軀省略式等多種。

六、軀幹。獸面紋大多附有一段向兩側展開的或長或短的軀幹,稱爲展體式,依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商代二里岡期的軀幹是分尾式的,呈上下平行的兩層。這兩層有對稱和不對稱,按構圖空間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尾端向上下分開。殷墟時期獸面紋展體式的軀幹多爲單尾式,獸的軀幹呈寬條形、平直形或曲折形向兩側展開,尾部常蜷曲。這是殷人爲了表現物象整體而采用的一種獨特方法,展開的體軀多是象徵性的,並不表現全軀;只有少數表現得很形象,如龍虎尊的虎紋,兩個很寫實的虎身,連接着一個虎頭。獸面紋的軀幹亦有各個部位互不相連的,角、目、鼻、耳、爪、軀幹等都在各自相應的位置獨立存在,没有相互聯結的綫條,稱爲分解式獸面紋。分解式獸面紋並不是退化的表現,有的非常精細,其細密的程度甚至超過了通常的獸面紋。分解式獸面紋盛行於殷墟中晚期及西周早期。雖然獸面紋的分解式不是退化的迹象,有時甚至是一種精湛的構圖,但是以後那種變形的簡略式獸面紋却是在分解式獸面紋的基礎上産生的。獸面紋的軀幹還有一種省略式,就是獸面紋只表現頭部,其餘軀幹、爪、尾等部分都予以省略。這就是所謂“有首無身”的典型饕餮紋,可見“有首無身”是圖案結構的省略變形。

七、爪。商代二里岡期獸面紋的爪子不明顯,殷墟時期所有動物的爪子都采取統一的篆文字形,有的爪在相反方向另有一趾,爪的後部往往有一條羽毛狀的延長綫,其長度依所處部位長短而定。

八、羽脊。自殷墟時期開始,獸面紋軀幹的脊背上飾以一長列竪立的羽毛狀條紋,按照圖案地位的大小而有增减,從數條到二十條左右不等。此種羽毛狀條紋,在殷墟早期比較長,排列規整,到殷末周初逐步退化,縮短成小的列旗狀。

九、配置。獸面紋的兩側因構圖需要,常配置鳥紋或龍紋。配置的形式初見於殷墟早期,盛行於殷墟中、晚期。早期配置象徵性的鳥紋、龍紋,形狀僅大體可辨,殷墟中期以後才比較形象化。獸面紋兩側配置鳥紋或龍紋,沿用到西周早期。

十、變形獸面紋。獸面紋的主要特徵是有雙目,體軀對稱,但變形獸面紋有的僅有獸面紋最基本的要素,有的殘存一對獸目而不辨體軀,有的不辨雙目而僅有體軀。前者可稱爲雙目式,後者稱爲失目式。這類變形紋飾,流行於商代二里岡期到西周早期。變形獸面紋尚有省略式、界闌式、分解式和龍蛇複合式。省略式獸面紋裝飾在鉦的體部,有的用細綫條和連珠紋組成,也有僅是由粗獷的綫條組成,盛行於殷墟晚期到西周早期。界闌式獸面紋整個紋飾似有横直格欄,這類紋飾,僅見於西周早期爵的腹部。分解式獸面紋作爲對稱狀,二目尚能分辨,體軀僅存綫條,這類紋飾過去稱爲竊曲紋,流行於西周到春秋早期。龍蛇複合式獸面紋大都安置在鐘的鼓部,圖像往往倒置,整個圖案大體按照獸面紋的模式,由龍蛇紋組成,這類紋飾出現較晚,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時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