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潘達捐獻盂鼎和克鼎記事+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

潘達捐獻盂鼎和克鼎記事+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1 年,潘達于女士致函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國家的文物,不應再予私藏,而應公諸人民,由於上海市即將建立博物館,願將家藏六十年的盂鼎、克鼎獻給國家,以供廣大人民欣賞和研究。潘達于女士捐贈盂鼎、克鼎後,政府曾發給她兩千元獎金。我們在研究和欣賞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盂鼎和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時,永遠不會忘記潘達于老太太千辛萬苦、不畏强暴、機智果斷、悉心保護國家文物的功績。

潘達捐獻盂鼎和克鼎記事+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

1951 年,潘達于女士致函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國家的文物,不應再予私藏,而應公諸人民,由於上海市即將建立博物館,願將家藏六十年的盂鼎、克鼎獻給國家,以供廣大人民欣賞和研究。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欣然接受了潘達于女士的捐贈,並呈報華東文化部,轉請中央文化部給予褒獎。不久,華東文化部文物處處長唐弢主持盂鼎、克鼎捐贈授獎儀式,由文化部沈雁冰部長簽發了褒獎狀,上書:“潘達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爲祖國歷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燹,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産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從此,盂鼎、克鼎自1951 年10 月起落户於上海博物館。

大盂鼎、大克鼎這兩件重器爲什麽會在潘達于的手中呢?説來話長。

大盂鼎是清道光初年陝西岐山縣禮村出土的。出土以後首先爲岐山豪紳宋金鑒所有,後來曾一度被岐山縣令周庚盛奪得。道光三十年(1850 年)宋金鑒上京赴試,得點翰林。他在京出銀三千兩,又把大盂鼎贖買到手,運歸岐山。同治年間,宋金鑒家道中衰,其後代宋允壽將大盂鼎運往西安,以七百兩白銀出讓。爲佐李鴻章、左宗棠軍幕的袁保恒購獲,再轉爲左宗棠所有。數年以後,左宗棠在湖北受總兵樊燮的蜚語,清廷信以爲真,欲召左進京,對質問罪,由於潘祖蔭的疏救才得以幸免,左宗棠感激之餘遂以大盂鼎相贈。此後大盂鼎一直爲潘祖蔭所藏。

大克鼎是1890 年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窖藏出土的,同出的青銅器還有克鼎七器等數十件。當時清政府工部尚書潘祖蔭愛好收藏文物,尤其是古代青銅器,大克鼎出土後,就被潘氏用重金購得,從此,大盂鼎、大克鼎成爲他個人收藏品

據《陳乾藏吉金文字》載,光緒辛卯(1891 年)七月陳寅生跋潘祖蔭所得克鼎云:“潘文勤公博求鐘鼎古器,收藏甚富。戊子年獲得周克鼎一器,由關中運以至京,形質豐偉,殊爲大觀,惟其銘字土蝕模糊,幾不可辨,復細加剔抉,居然完好可讀……文勤公生平所藏之器以此爲最,曾鎸印章曰‘寶藏第一’。求拓本者踵至,應接不暇,多以翻本報之。”足見當時對大克鼎的重視。

當時工部主事、陸軍部尚書、直隸總督端方曾覬覦兩鼎。他精通金石學,多方設法從潘氏手中獲得,均未能成功。潘祖蔭病故後,其弟潘祖年長途赴京,路途耽擱,到達時潘祖蔭收藏的古籍、書畫、青銅器等被當地偷盜甚多,盂鼎、克鼎器形龐大,而且盡人皆知,無法偷運。潘祖年就將所剩文物圖書運回故鄉蘇州,並將兩件大鼎供放在潘家大院的廳堂上,作爲傳家之寶。

二十年代,美國人曾聞訊專程赴蘇州,以六百兩黄金或一幢洋樓爲誘餌,欲换取盂鼎、克鼎等幾件重器,潘氏後人以爲這是祖傳寶器,應該傳之子孫,斷然拒絶了這一交易。在抗日戰爭前夕,國民黨要員對這兩鼎垂涎三尺,在當地蓋了一座大樓,以辦展覽館爲藉口,妄想攫取盂鼎、克鼎,再次被潘氏後人婉言回絶。1937 年蘇州淪陷,當時潘氏家族已由潘祖蔭的孫媳潘達于主持家務。她眼看時局混亂,大鼎隨時會遇不測,爲了保護大鼎等一批文物,只能絶密地和家人商量,在後屋内撬起大青磚挖了一個長方形的大坑,又請人做了一個結實的大木箱,把這兩件已經出土五十年的盂鼎、克鼎和一些比較小件的青銅器重新深埋地下,按原樣鋪好方磚。當時日本占領軍爲了獲得這兩件大鼎,每天數次借故到潘家搜索,有一天竟達七次之多。後來潘達于離開蘇州老家,到上海避難,日寇遍找無着,敵僞與國民黨也都枉費心機,傳説此鼎已散失,遂作罷論。由於潘達于的機智果斷和知情人嚴守不泄密的誓言,這兩件重器闖過了一關又一關,安然藏於潘氏舊居之中。待到捐贈儀式結束,文管會組織人力,由潘達于之女潘家華陪同,赴蘇州現場,揭去僞裝,掀起大青磚,兩鼎安然無恙地出現在人們眼前。經悉心護送運到上海,1952 年上海博物館對外開放,聞名半個多世紀的大盂鼎和大克鼎第一次和廣大人民見面。在新中國成立後,這兩件瑰寶才真正出土了。(www.xing528.com)

潘達于女士捐贈盂鼎、克鼎後,政府曾發給她兩千元獎金。當時潘家並不富裕,她本人在里弄生産組工作,作爲教師的子女收入有限。儘管如此,她還是將這筆獎金捐獻給政府,支持抗美援朝

1959 年北京新建十大建築,其中中國歷史博物館要對外開放,在全國徵調一批文物,上海博物館支援的文物中就有大盂鼎,爲此事我們曾徵求潘達于女士的意見,要將大盂鼎運往北京,讓更多人可以欣賞,得到了潘女士的同意。但遺憾的是,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大盂鼎並没有在説明牌上寫上“潘達于捐贈”的字樣。

陝西岐山禮村除出土大盂鼎外,還出土過很多重要青銅器,其中就有小盂鼎。據記載,此器早已毁於太平天國戰爭之際,遺存有一篇不完整的銘文二十行,可辨者290 字左右,但從未見過器形。

與大克鼎同時出土的尚有克鼎七件,形制與紋飾與大克鼎相同,銘文僅有72 字。這七件小克鼎目前分别藏於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南京大學,以及日本的書道博物館、滕井有隣館和黑川文化研究所。

我們在研究和欣賞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盂鼎和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時,永遠不會忘記潘達于老太太千辛萬苦、不畏强暴、機智果斷、悉心保護國家文物的功績。

七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安排潘達于爲上海文史館館員,目前她身體健康,喜歡走路,思路清晰,還經常去蘇州老家。問起當時守護盂鼎、克鼎等國寶的過程,她記憶猶新,滔滔不絶,很多具體情况都是她親口提供的。潘達于女士1906 年出生,現在已經五世同堂,我們祝願她健康長壽。

(原載《中國文物報》1996 年6 月30 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