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芗潮剧社:漳州乡村文化记忆上册,1934年至厦门沦陷时期

芗潮剧社:漳州乡村文化记忆上册,1934年至厦门沦陷时期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漳州“芗潮剧社”成立于1934年间,其前身是“虹桥文艺戏剧研究社”和“虹桥剧社”。芗潮剧社成立后,便积极着手准备首次公演。芗潮剧社的社员们从此受到群众普遍的尊重,更有一批爱国青年、工人、店员纷纷要求加入剧社,剧社很快扩大到了100多人。厦门沦陷后,芗潮剧社主要负责人柯联魁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部分社员亦被逮捕。党领导下的芗潮剧社为鼓舞漳州人民革命斗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芗潮剧社:漳州乡村文化记忆上册,1934年至厦门沦陷时期

漳州“芗潮剧社”成立于1934年间,其前身是“虹桥文艺戏剧研究社”和“虹桥剧社”。剧社内成立了以彭冲为负责人的党支部,同时将研究社改为戏剧社,于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新革命文艺团体就此在漳州诞生了。剧社主要领导人有蔡大燮、胡大机、柯联魁,社员从开始的17人发展到100多人,都是漳州本地思想进步的男女爱国青年,剧社地点设在公园边的一间平屋。剧社以舞台为主要战场,是活跃在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战线上的一支战斗文艺队伍。

芗潮剧社成立后,便积极着手准备首次公演。因为是剧社成立后的首次亮相,关乎剧社形象,所以中共漳州工委对这次公演十分重视,几乎所有的负责人都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来。剧社刚成立,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经费主要靠自己凑。蔡大燮的哥哥蔡竹禅是漳州城内知名的进步富商,他手头的零花钱多些,便拿出了10 元,彭冲也从自己不多的生活费中拿出了3元,其他的同志有的出1元,有的出5角,总共筹得了30多元钱。这笔钱主要是用来租演出场地的,至于服装、道具则都是社员自己动手做,能省则省。演员化妆用的油彩都是自己配制,质量居然还特别好,后来连外省都有人来定购,这也算是剧社的意外收入吧。排练是利用暑假进行的,社员们亲密无间地聚在一起,按照剧本的要求,一丝不苟地排练。由于人手少,剧社的成员几乎全体都上阵了。有的同志在不同的剧中要串演几个角色,而柯联魁、胡大机等同志,则要身兼编剧、导演、总务、演员等数职。彭冲既要负责剧社的组织工作,又要充当演员,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9月,一切准备就绪,演出地点选在漳州最大的剧院——黄金戏院。开演的这一天整个戏院被挤得水泄不通,漳州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大家都没看过被称为“话剧”的新鲜“戏出”。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刁难,话剧《战友》在送审时,便被以宣传抗日、有碍邦交为由,禁止上演了。后经交涉,当局勉强同意由他们删改后才能演出,可经他们删改后的剧本早已是面目全非了。面对场内群众热烈的情景,剧社党支部研究后毅然决定按原剧本上演。果然,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出戏让漳州群众大开眼界。戏院内掌声如潮,演到高潮处,台上台下齐声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去”的口号。这次公演是芗潮剧社打的第一次漂亮仗,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芗潮剧社的社员们从此受到群众普遍的尊重,更有一批爱国青年、工人、店员纷纷要求加入剧社,剧社很快扩大到了100多人。

从1934年成立起,到1938年6月止的4年时间里,芗潮剧社先后在漳州、厦门、海沧平和南靖等城乡进行演出。公演五幕喜剧《巡按》(即《钦差大臣》俄国果戈理著),受到观众赞赏和與论的好评,慢慢地,剧社就“名声透京城”了。1937年间,芗潮剧社深入平和小溪,在露天广场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又搭台演出《中秋月》和《汉奸的子孙》等剧目,给当地群众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增加了他们抗日救国的信心。(www.xing528.com)

厦门沦陷后,芗潮剧社主要负责人柯联魁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部分社员亦被逮捕。幸而芗潮剧社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故抢在敌人大搜捕前,彭冲、马东涵等剧社的大部分成员都安全转移了,后来都陆续到了前线去继续战斗。党领导下的芗潮剧社为鼓舞漳州人民革命斗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芗城)

素材提供者:蔡刚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