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教我:控情消怒,胜敌善用人

老子教我:控情消怒,胜敌善用人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善于征战的人,不会有愤怒的情绪。因为征战的目标是结束战争,使人们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仇杀。这些都是君主用来表示对将领们用人不疑的礼。而一旦控制不住情绪,必然会诉诸武力,必然会发生仇杀,必然容不下所用之人。如果是“怒”,那么引发怒的欲又是什么?如此,便消解了恶念,增加了善念。

老子教我:控情消怒,胜敌善用人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八章)

善于为士的人,不追求武力。为什么不追求武力?因为目标是化干戈为玉帛,以战止战,而不是炫耀武力、穷兵黩武。善于征战的人,不会有愤怒的情绪。为什么不会愤怒?因为征战的目标是结束战争,使人们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仇杀。

善于战胜的人,不会轻易与敌人交战。为什么不交战?因为战争的目标只是战胜,而不是多杀人。能不打就不打,上兵伐谋。

善于用人的人,把自己摆在很低的位置上?为什么要在低位?因为目标是把戏唱好,自己只负责搭台子,真正唱戏是演员的事,自己在台下支持他们就得了。所以孙子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礼记》有云“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就是甲胄在身,不必拜见君主,兵车之上,不必扶轼行礼。式,这里读作“轼”,车前面的横木。这些都是君主用来表示对将领们用人不疑的礼。所以,孔子说,“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对“为之下”最好的注释。古圣先贤们可从来没提过什么“愚忠”,反而孟子倒是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让很多帝王如鲠在喉,可就是没有办法。

其实这些说的还是德,心直、眼直、行直,想清楚目标,只盯着目标,直奔目标。如此就不会想着穷兵黩武,就不会被仇恨冲昏头脑,就不会嗜杀如命,就不会对团队指手画脚。

这种德,与世无争,所以叫“不争之德”。这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能力,就叫“用人之力”。有了不争之德,有了用人之力,就可以被称为德配天地、德配古今了。(www.xing528.com)

不武、不与、为之下,这些都还好,唯独不怒这件事不容易。而一旦控制不住情绪,必然会诉诸武力,必然会发生仇杀,必然容不下所用之人。

怎么控制情绪?

之前不止一次地讲过,要学会格物。物有很多,其中就有“欲、情、念”。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念头,这东西很微妙,一念为善一念为恶,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这在前面的“唯之与阿”中讲过了。要格外留心自己的念,有了念马上去格。问自己这个念是善是恶?为什么会有这个念?背后是什么情绪?如果是“怒”,那么引发怒的欲又是什么?无非求生与繁殖两种私欲不同程度的综合。再看这两种私欲是不是追求过度了?过度了,就停下来,把多余的注意力引导到通欲上面去。如此,便消解了恶念,增加了善念。

一反一正,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才是一个人的底气,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也只有具备了这个底气,才可以临机决断,危而不乱。才配为将,为帅,为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