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高效学习法,助孩子成绩暴涨

揭秘高效学习法,助孩子成绩暴涨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真正“聪明”的孩子,绝对不只是单纯凭借自己的“好记性”,他们手中还会握有别的“法宝”。张溥的故事其实恰恰应了这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有好记性,但他又加入了“烂笔头”的作用,这才是他日后成名的关键所在。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俗语,在现如今也依然是可行且重要的。那么,现在你是不是相信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真实性了呢?

揭秘高效学习法,助孩子成绩暴涨

很多人夸孩子,都喜欢用“聪明”这个词,说一个孩子聪明的依据,多半都是“记性好”,但是记性好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吗?也不尽然。看看学校里真正的好学生,成绩好的原因,头脑方面的天赋也就是聪明占据一部分因素,更多的因素是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而真正“聪明”的孩子,绝对不只是单纯凭借自己的“好记性”,他们手中还会握有别的“法宝”。这些“法宝”其中之一,就是笔记。

俗语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简单理解就是,再好的头脑,如果只是靠脑子记,终归不能长久,但若是能动笔记下来,就是手脑眼的结合,这样的记忆也就更为牢固了。

我们先来看《明史·张溥传》中讲的一个故事:

明代文学家张溥自小就喜欢学习,凡是他读过的书一定要抄写一遍,一旦抄完,再朗诵一遍之后,他就要把抄写的内容烧掉,然后再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反复复六七次才停止。因为经常抄写,张溥右手握笔的地方都长出了老茧。冬天的时候手因为露在外面,手指都冻裂了,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但依然没能阻挡他抄写的热情。

后来,张溥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而张溥自己,以写诗文思路敏捷而著称,面对各方前来征求诗文的请求,他连草稿都不起,直接当着客人的面挥笔而就,且完成迅速,这使得他在当时颇有名气。

张溥勤奋、刻苦、努力,他日后的美名,与他幼时不断动笔有紧密的联系。能说张溥记性不好吗?不,他仅仅六七遍就已经可以把文章完全记住了,但如果他只靠头脑,可能日后他并不能这么随意地挥笔而就,因为遗忘规律的存在,他也不能免俗。但重点就是,张溥并不是单纯地靠头脑,他选择了动笔,正是这一次次抄录,让他的手、脑、眼、口、耳的功用都结合在一起,这才保证了他日后丰富的知识储备,保证了他能够不假思索、不打草稿,下笔 成章。

张溥的故事其实恰恰应了这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有好记性,但他又加入了“烂笔头”的作用,这才是他日后成名的关键所在。

放在我们当下的学习上来看,单纯地抄写并不适用于现在的学习,所以现在我们再动笔就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记笔记。

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课本上都有,老师也讲了,那记笔记还有什么意义吗?当然有了。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记住75%的内容,48小时候再去测试,所记住的内容就已经大幅下降到了10%,而如果能记笔记,那么这个不足就会得到弥补,听课效率也将大幅提升。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俗语,在现如今也依然是可行且重要的。(www.xing528.com)

如果你依然心有疑虑,那么一项来自美国的科学实验也可以给出事实论证。

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选择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做笔记与否对听课学习的影响。他随机挑选一批学生,给他们一篇 1 800个词的学习资料,并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他们听。

被分为三组的学生,每组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甲组被要求一边听课,一边自己动手摘录要点;乙组被要求听课的同时,看已经列好的要点,但自己并不动手写;丙组则只是单纯听讲,既不动手写,也不看要点。学习结束后,巴纳特对所有学生进行回忆检测,以检查学习的记忆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做笔记的甲组比另外不做笔记的两组检测成绩要好得多。

其实你自己回忆一下也会有所发现,那些你经常记笔记的课程,你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是不是要好很多?而那些你只听不动手的课程内容,你现在还能记得多少呢?

一份好的笔记,就是一份好的学习资料,如果你也曾经在考前关注过好同学的笔记本或复习资料,那么你就应该明白一份好笔记对于学习有多么重要。

那么,现在你是不是相信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真实性了呢?好的笔记浓缩知识的精华,列出难点要点,帮助你理顺前后知识的连接,让你一目了然,免去你翻阅资料的烦恼,也帮助你更精准地去复习与学习。你的大脑其实也更喜欢这种笔记式的资料输入,否则你单纯靠大脑去听、去看、去想,它也会因为疲劳而选择罢工,并因为喜好偏好而选择放弃某些很重要却很枯燥的 内容。

所以,为了避免你得不偿失,还是拿起笔来,与你的记性一起,让笔记为你日后的学习付出一份力量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