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行政执法培训教材: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对策

水行政执法培训教材: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对策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水资源保护规划为了保护水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对水资源进行有计划的保护规划,制定总体安排。要高度重视农村水资源保护,防止重要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因此,查清各城镇入河排污口分布情况、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掌握其排污规律及对河流水质影响,为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水行政执法培训教材: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对策

(一)水资源保护规划

为了保护水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对水资源进行有计划的保护规划,制定总体安排。

1.水资源保护规划分类

(1)按照不同的层次分为:①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②区域(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③水污染防治规划;④污水处理规划。

(2)按照水体种类分为:①河流水资源保护规划,以河流为规划整体,对全河流提出分段水资源保护规划;②河段水资源保护规划,对河流中污染最严重或有特殊要求的河段,在河流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河段水资源保护规划;③湖泊水资源保护规划,根据湖泊水体的现状和要求,针对湖泊分块功能等级提出水资源保护规划;④水库水资源保护规划。

(3)按规划方案的优化途径及比选方法分为:①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规划;②方案的模拟。

2.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贯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及水污染防治协调发展,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节水、污水资源化以及跨流域引水结合起来,作为长期措施。水功能区划要近期与中远期相结合。对于工业废水污染,强调实施源头控制,发展清洁生产,节水减污,实现入河排污口的优化配置。要高度重视农村水资源保护,防止重要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

(2)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原则。根据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现状与管理要求,水资源保护规划要遵循:①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②水质与水量统一考虑的原则;③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统一的原则;④突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原则。

3.水资源保护规划内容及程序

进行水资源保护规划,应了解被规划水体的种类、范围,规划的深度、要求和任务等。根据方案所形成的原则和方法,拟订比较方案。在比较方案中,根据一定的准则进行优选。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内容及程序为:①通过调查及评价水体的现状和功能,明确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②对水体功能进行区划,拟定水质目标和设计条件;③按规划的不同水平进行污染预测;④根据水体稀释自净特性、环境容量以及经济比较指标拟定几个比较方案;⑤优选方案;⑥拟定分期实施程序,并且计算分期效益。

近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内容更重视水利管理的要求,主要包括:①了解现状,明确问题;②划分水功能区,确定保护目标;③拟定纳污能力;④提出总量控制方案;⑤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等。

(二)加强水功能区管理

水功能区划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工作,是水污染控制的依据。它是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状况,并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质的需求,在相应水域划定具有特定功能、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科学合理的水功能区划可作为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础和水资源保护管理的依据。

饮用水源地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其划分和功能定位是我国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的基础。

我国饮用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存在三大突出问题:①饮用水源地环境污染问题突出;②突发性环境事件频发,严重威胁饮用水源环境安全;③产业布局不合理,饮用水源环境安全隐患突出。加强饮用水源区管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应全面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内的一切人类活动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以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

(三)控制地下水超采(www.xing528.com)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开发地下水,在我国许多地区是开源抗旱的重要措施。特别是随着人口膨胀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地下水超采问题越发突出。所谓超采地下水是指地下水开采量长期超过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位进入非稳定性恶性下降的情况,它会引起一系列灾害性后果:地下水持续下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海河流域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东部平原沿津浦铁路形成了以天津沧州、德州为中心的大面积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区,面积约2.14万km2;天然植被衰退,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壤含水率降低,造成土地沙化,海河流域山前平原与河道两岸附近由于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区,河流冲积沙地和砂质褐土、砂质潮土、砂质草甸土等耕地沙化趋势严重,沙土随风迁移造成覆盖沙地;海水入侵和水质恶化,由于地下水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沿渤海、黄海的沙质和基岩裂隙海岸地带,发生海水入侵,在有咸水分布的地区出现咸水边界向淡水区移动。

为保证地下水的永续利用,逐步减少因地下水超采产生的各种危害和损失,必须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应当逐步实施禁采;在地下水一般超采区,要实施限采。同时,积极开发替代水源,如海水、微咸水、处理后污水(再生水)的回用等。

(四)做好入河排污口的管理

近年来,污染事故和污染事故屡有发生,公众健康受到威胁。水污染及由此导致的水危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查清各城镇入河排污口分布情况、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掌握其排污规律及对河流水质影响,为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点源污染主要调查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的污染排放情况,包括工业企业、居民生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污水排放口。此外,还应关注其他可能造成污染的固定点源,如违章建设的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油库、危险品仓库等设施。

针对中、小型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流域,开展面源污染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城镇地表径流、化肥农药使用、农村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分散式畜禽养殖等。

入河排污口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区域或流域内直接排入河道、湖泊、水库等天然水体的主要排污口的数量、位置及排污情况。为开展流域水功能区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管理,加强对流域入河污水排放的监督,做好水功能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水资源保护及其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五)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在淡水循环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没有湿地就没有水。湿地资源最直接的产出是水,湿地在维护水资源的水质与水量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的物理、生物、化学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具有调节洪水、降低洪峰、补充地下含水层、改善水质等作用,对维护水资源的水质安全、正常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促进水资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保护能对水资源的天然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及综合管理提供保障,并能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湿地资源的科学保护,过度地、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使湿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面积减少。

20世纪50年代,海河流域天然湿地在海河平原广泛分布,湖泊密布,湿地连片,据有关资料统计,湿地面积约为1万km2。由于水资源的减少,致使湿地由天然向人工湿地转化,蓄水面积逐渐减少,萎缩趋势明显,2005年与20世纪50~60年代比较,湿地皆由天然或半天然类型转化为人工类型,蓄水面积明显减少。流域内白洋淀等12个主要湿地的水面面积由50~60年代的2694km2下降至2005年的474.7km2,减少了82.38%(图14-1)。

图14-1 白洋淀等12个湿地水面面积变化图(单位:km2

由图14-1可以看出,由于工农业的生产,20世纪60~70年代,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自80年代至今,由于采取了一定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措施,湿地虽然变化缓慢,但仍有明显萎缩的趋势。

应用P-S-R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其指标安全指数,然后根据权重得出景区的生态安全度,最后对海河流域重点湿地作出生态安全评价(表14-1)。

表14-1 海河流域重点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由表14-1可以看出,海河流域重点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参加评价的9个重点湿地有7个处于预警状态,2个处于中度预警状态,即大浪淀和永年洼。由此可以看出,海河流域湿地整体生态安全状况有向中度预警甚至极度预警状态恶化的趋势,亟需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