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作文要求的分析介绍

高考作文要求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题是作文的起点,是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是多方面的,或限制内容、范围;或限制题材、写法;或限制体裁、字数等等。(二)要把握试题的总要求凡有多项“要求”的作文题目,不能等量齐观,应通过分析把握住总的要求。本题一共有五项要求。③符合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突出人物的心理行为和事件的经过。

高考作文要求的分析介绍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职教高考作文,要求写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应用文在第四章已专门复习,本章不再多讲,说明文写作一般不考)。这四种文体,各有不同的写作规律,但都要符合以下四点。

一、切合题意,明确要求,符合文体要求

应试作文是按一定要求而写的文章。运笔之前认真分析试题,审明题目(包括材料)的含义,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写作要求,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审题是作文的起点,是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如果离开题,随心所欲,不严格按限定的要求写作,那就不能写出得高分的文章。

作文命题有两种类型:一是只给一个文章的题目(一般不附加其他条件),如《习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尝试》等;二是提供一定材料,然后提出若干说明。前者虽无其他说明,但文题本身就已体现了命题者的要求;后者虽对写作要求作一定说明,但如果不对提供的材料加以思考,把握其要点,还是难以理解写作的要求。

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是多方面的,或限制内容、范围;或限制题材、写法;或限制体裁、字数等等。有的“要求”较简单,一目了然;有的较复杂,特别是一些隐性的“要求”,要通过材料的阅读和思考,对各点“要求”作综合分析,才能把握住重点。

纵观多年来一般考生审题失误的情况,在把握写作“要求”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适当的体裁,符合文体要求

体裁,即文章的表达方式。作文试题有的对体裁作了明确规定,考生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但有些试题,没有明确指出,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如《习惯》这个题目,既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或说明文。选择什么体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定。凡拥有具体而形象材料的,宜写成记叙文;凡对这方面内容的成因、特点等有一定认识的,宜写成说明文;凡对“习惯”这个问题有看法和主张的,宜写成议论文。

(二)要把握试题的总要求

凡有多项“要求”的作文题目,不能等量齐观,应通过分析把握住总的要求。如下题: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

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要求:

1.不要再把圆想象成满月进行描写。

2.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物作为描写重点。

3.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写成故事。

4.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

5.语言确切、连贯,条理清楚。

本题一共有五项要求。在内容方面,要求“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为描写的重点”,但不要写“满月”;而且要求“想象”是合理的,“形象”是具体、生动的。在篇幅方面,要求“写成一个画面、一个镜头,或一个场景”,即要求结构完整的片断描写。在语言方面,要求“确切、连贯、条理清楚”。这些要求彼此都不是割裂的,都应围绕这个总要求:描写以圆为想象物的景物。

不把握这一总要求,就无从下笔。

(三)要明确“材料”和“要求”之间关系

作文试题提供的材料有种种,或图表、漫画,或某事实,某情况说明,或某诗文片断,或某一完整文章。命题者提供这些材料都有一定目的:或为考生提供改写、扩写或缩写的具体材料,或为考生提供记叙的特定情景,或为考生提供议论的话题、论点或论据,或为考生提供文章类比的对象,等等。审题时,只有仔细领会题目提供材料的目的,明确材料跟所要写这篇文章之间的关系,写起来才不会离题。

[例题1]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春雨潇潇,路灯朦胧。我独自站在候车亭下避雨。

“哐啷”一声,一个穿运动鞋的小青年,把丢弃在路旁的一个大玻璃罐当作足球盘带着,这一脚带大了劲,玻璃罐滚到候车亭前,裂成了好几瓣,流出了一摊黑乎乎的东西。

“玩也不看地方,玩出这损人的事。”我心里暗暗责备他。他大概也没想到这样的结果,吃惊地看看自己的“杰作”,低着头走了。

雨大了。一辆自行车急驰而来,后轮轧上碎玻璃,“扑哧”,全瘪了。从车上跳下一位穿红雨衣的姑娘,嘴里嘟嚷着“大家都沾点光吧”,顺脚朝玻璃罐底一踢,玻璃更碎更散了,“红雨衣”抬头发现我在摇头,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妥,赶紧用鞋把大块的玻璃片归拢到一旁,然后才推着自行车匆匆离开。

雨小了。一对撑伞男女挨着呢喃着走过来,高跟鞋偏偏踩到拢在一旁的碎玻璃上,脚一滑,漂亮的鞋子沾上了黑乎乎的东西:“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呀……”

“当心牢骚太多长白头发。”那男的一边为她擦鞋子一边笑着说。

伞下的一对低声说着话渐渐远去,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在谈论刚才的话题。

但是,“高跟鞋”的那句话却仿佛刺了我一下。君子动口不如动手。雨停了。我回家拿了扫帚和铲子,又回到原地一看:碎玻璃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意连那摊黑乎乎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我开始是发愣,随后才恍然大悟:“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他们都可能回来。那么,到底是他们之中的谁清理了这个地方呢?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

注意:

①选写“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都可以。

②推想合理,符合材料所设置的情境和人物的思想性格。(www.xing528.com)

③符合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突出人物的心理行为和事件的经过。

④“我”不再出现,用第三人称写。

⑤题目自拟。

⑥不少于350字。

[例题2]

选择上一题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

①议论的内容与上一题记叙的内容有没有联系都可以。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350字。

本题要求针对同一记叙性材料写两篇文章。一篇写记叙文,它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记叙材料中的某个人物怎么回来清理地面上的碎玻璃和一摊黑乎乎的东西。要写好这篇文章,不仅要求想象合理,符合写人记事文章一般要求,还要符合材料所设置的情景和人物思想性格。如果记叙的情节游离于材料设置的情景和人物思想性格,或与提供的材料不具有内在逻辑联系,那显然离题了。而另一篇要求写议论文,那材料就不是提供记叙情景,而只是提供议论的话题。这篇要求从这材料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阐明作者的看法。如果文章脱离材料中的“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的言行而议,或为某人物平添些言行加以评论,那同样也离题了。

(四)限制和非限制要加以区别

试题对文章的要求,就是给作文一定限制。这种限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出现套题弊病,但题目一般限而不死,也就是说在限制的范围内,还有广阔的天地,让广大考生都有内容可写。明其限制的部分,是为了防止离题,明其不受限制的部分,为了自由选择,以便最大限度发挥自我优势。可见在审题过程中,对限制和非限制部分加以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如某年高考两道作文试题,一题要求从寓言的《鸟的评说》中选两种鸟展开想象,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这就有两个限制,一是只能从这寓言诗中选两种鸟,不能写其他鸟。二是所写的鸟,要符合诗中的寓意。但选诗中哪两种鸟,都不受限制,可写麻雀与燕子对话,也可写黄鹂和鹦鹉的对话,或其他两种鸟对话。另一题要求根据《鸟的评说》,写篇论文。但议论的内容是有限制的,它只能围绕诗的寓言而议,但从什么角度议,联系什么生活实际,却不受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情况而自由选择,不拘一格。

二、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充实,选材得当

思想正确,即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促进人们积极向上,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消极颓废的。内容充实,指文章材料具体,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较充分地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

文章思想正确,除平时重视提高认识水平外,还跟动笔之前,善于选择题材和提炼中心思想有很大关系。在试题限定的范围内,可供选择的题材是很多的,但不能有什么就选什么,应选富有意蕴的典型材料来写。在这同时,还要用正确观点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取其更具普遍认识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来写。如“习惯”这个题目,同样写一个中学生抽烟酗酒的坏习惯,如果通过描写告诫别人不要染上这种恶习,那就有积极教育意义;如果通过绘声绘色描写,极力渲染其超凡不俗的气度,那就颠倒了是非,会给中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而写议论文,更要重视提炼中心,挖掘事物的本质意义,不能就事论事。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考生就志愿报考历史专业一事谈看法。如果论述学历史的意义,只是放在有了历史知识同样可以谋到一个职业,将来出路不成问题上,那就是肤浅的认识,对人们教育意义就不大;如果能从学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了解过去、洞察现在、预测未来的高度去展开议论,那就会给人以深刻的教育。

文章内容充实,是由诸因素构成的。

首先,中心思想要有一定广度和深度。如果拘泥于一孔之见,或浮于表面认识,即使文章堆砌了许多材料,也不能算内容充实。就记叙文来说,应该通过记叙或描写,揭示出生活的内涵,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对人有较深刻的启迪作用;就议论文来说,不是就事论事,泛泛而谈,而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概括性和思想性。能运用一分为二观点议事理,能以发展眼光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能通过现象看本质,弄清主要和次要、普遍和特殊、整体和局部的对立统一关系;能联系实际,让人从现实生活中悟出有关道理,等等。

其次,材料充实、具体,选材围绕中心且具有典型性。充实,即不贫瘠干瘪,具有足够的材料来表现中心。具体,即不抽象空洞,具有实在的材料来阐明中心;典型,即不一般化,能以有说服力的材料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就记叙文来说,能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鲜为人知而又是内容所需要的人、事、物,能加以具体记叙,或展开细腻描写;就议论文来说,能从多角度展开论述,具有充足的论据,论点和论据有机统一。

三、中心要明确、结构要完整、条理要清楚

所谓中心明确,指中心表述得明晰清楚,集中单一,不含糊,不枝蔓,文章重点突出,能围绕一个中心写。中心思想不明确,文章就失去灵魂,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也都失去依据。

中心思想不明确有两种原因,一是对所写的对象缺乏了解和认识,无法进一步表达出什么意思,只好中途东拉西扯,凑合成篇,二是在思维过程中受到“写作滞留现象”的干扰。有时作者的脑中会幽灵般闪现出其他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它紧紧抓住你的思维,让你跟它走,干扰你既定的思路,迫使你全部或部分照搬它,使你无法按原定的中心思想去驾驭全文。针对这原因,前者应注意在题目限制范围内,改变写作对象(或角度),后者要注意排除写作心理干扰。

结构完整,指合理地划分段落,段落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呼应合理,段落关系紧凑、匀称、通篇浑然一体;没有结构残缺不全和层次前后矛盾的毛病,做到完整统一。

条理清楚,即指文章层次安排的先后次序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理固有的规律,做到言之有序,并能正确体现层次之间的关系、在层次结构方面,尤应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它是文章重要组成部分。开头好,能提挈全文,带动全篇,结尾好,能使读者回味无穷,受到启发和鼓舞。但开头和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影响思想内容的表达。

四、语言通顺,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语言通顺,指语言规范、连贯、得体。语言“规范”,对中学生来说,指表达思想内容的概念使用要正确,不生造词语,语句要符合语法规则和语言规范化的要求。简而言之,即文句通顺,没有语病。语言“连贯”,即指处理好句与句之间以至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做到前后有统一话题,按合理的语序排列,注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得体”,即指注意语境条件、遣词造句要受上下文以及特定交际场合、对象、话题、情境等条件制约,应力求用语妥帖而有分寸感。“文面”,是文章的外表,是文章语言的视觉化,它是由文字书写、标点符号和行款格式组成的。“文面整洁”,指文字书写要符合规范,清楚好认;标点符号运用恰当,形式规范;行款格式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不随意改变,卷面保持整齐洁净,不乱涂乱改。

语言和文面要符合以上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言上的毛病往往跟思路不清有很大关系

思路紊乱,而又急于求成,写出的文章总是语不达意。应试作文既要按要求写,又要在限定时间写完,有些考生往往在思绪不清的情况下匆匆动笔,所以写出许多连自己都不明白的“疙瘩句子。要克服这些毛病,就要冷静审题,沉着构思。在明确要求之后,先要总体想一想:全文要表达什么意思,进而想一想可分几部分写。每写一段都要明确要达到什么目的;每写一句都要“意在笔先”,不能既想说这,又想说那。哪些意思只要用一句就能讲明白,哪些句子还要延伸扩展成几句才能说清楚,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总之,思维正常,写起来容易文从句顺,少出或不出语病。

(二)要“以我手写我心”,以扬自己优势

“以我手”,指用自己的语言;“写我心”,指写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高中毕业生到临近应试阶段,语言大体定型,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点。如果能纠正自己语言运用方面的毛病,用自己语言来表达,就会避免许多语病。从多年高考作文答案看,不少考生爱用统一型号的、自己未必消化的、对试题并不适用的时髦语;有的乱用、滥用形容词和成语,有的盲目搬套作家词句,有的模仿他人一些长句来表达所谓玄妙思想,从而造成句子杂糅、令人不知所云。这些都要引以为训。

(三)训练要针对自己语言弱项

语言的弱项因人而异。凡用语不规范的,要力求通顺明白。宁可意思讲简单些,也要讲清楚。凡用语常不连贯的,就要加强句群练习,养成良好的定向思维的习惯。如先写好主句,进而写出引申发挥句。凡用语不得体的,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言辞,力求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凡语言基本功较好的,要力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