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金界壕:苏尼特左旗的非物质及物质文化遗产

内蒙古金界壕:苏尼特左旗的非物质及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代界壕边堡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境内,少部分在蒙古国及俄罗斯境内。横贯苏尼特东西的金代界壕边堡全长211公里。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即金代东北路界壕与长城,是金朝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而修筑的金界壕与金长城的东北部分。金朝修建界壕与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南线,包括金代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等境内分布的界壕。

内蒙古金界壕:苏尼特左旗的非物质及物质文化遗产

苏尼特左旗有一条由东到西横跨全旗的古边墙遗迹,即金代界壕边堡,亦称金长城、金界壕。蒙古语称之为“和日木扎玛”,即边墙之路。为什么把古城墙叫作路?是因为经过多年风吹雨淋,边墙倒塌,自然成了一条土路,人们常常赶着牛车走这条土路,所以也就称其为“和日木札玛”(边墙路)。因为路基稍高于地面,且当年筑墙是掺加了碎石,所以这条路雨季不泥泞,不陷车。

金代界壕边堡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境内,少部分在蒙古国及俄罗斯境内。大部分为东北至西南走向,横跨东北、华北,绵延2500公里,实际总长度约7000公里。可谓近古史上的大工程,仅次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国家级保护文物

横贯苏尼特东西的金代界壕边堡全长211公里。东边由阿巴嘎旗策格林山北边伸进来,经由苏尼特左旗巴彦乌拉苏木—满都拉图镇—苏尼特右旗布图木吉苏木—新民乡—朱日和镇,直插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境内。这条路宽3米左右。土石混合垒筑,路两侧曾经挖堑壕取土的坑现在仍然依稀可辨。目前,苏尼特左旗冲胡日格呼都嘎、塔木钦塔拉草原边缘、乌兰善达、哈沙图的巴彦努如、沙拉好来的额木讷温都尔、甘珠尔查干楚鲁一带还有些建筑台基和院落、住屋遗迹的轮廓。

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即金代东北路界壕与长城,是金朝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而修筑的金界壕与金长城的东北部分。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包括金初界壕(婆卢火界壕)、大定五年边堡、明昌长城。金初界壕修建于金朝公初天会七年(1129年),大定五年(1165年)修筑了边堡。明昌五年(1194年)至泰和元年(1201年)修筑了金长城。金长城将金初界壕作为副壕,副壕在外,金长城在内,辅以边堡、屯兵城,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金朝修建界壕与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它东起嫩江右岸,西至阴山,在大兴安岭东南坡下,沿岭而卧,过草原,历沙漠,跨江河,绵延4500公里,是亚洲地区同期最大的土建工程。

历史学家王国维考证,修筑事宜当萌芽于天眷,讨论于大定,复开于明昌,落成于承安。据《金史》记载,天眷元年(1138年)以前,即上京宗室婆卢火迁泰州屯垦时建。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二十一年(1181年)曾大规模修筑了东北路、临潢路(今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西北路和西南路辖境内的界壕,并把它们连接成一条长壕。明昌三年(1192年)至承安三年(1198年),又在西南路、西北路、临潢路以内泰州边境挖掘了新的界壕,这便是史籍上记载的“明昌新城”。又据《金史·地理志》“边堡”,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三月,世宗以东北路招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一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遗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午河地分,临潢路自鹤午河(今霍林高勒河)堡子至撒里乃(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皆取直列置堡戍。评事移刺敏言:“东北及临潢所置,土脊樵绝,当令所徒之民姑逐水草以后,分遗丁壮营毕,开壕堑以备屋。上令无水草地官为建屋,及临潢路诸堡皆以良人戍边。”

为了便于叙述分布和走向,把界壕暂分为北线和南线,南线又分为第一、第二两条主线。北线即天眷元年以前兴筑的界壕,东起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根河南岸,向西伸延至额尔古纳河南岸,经满洲里市北面穿过俄罗斯国再向西伸入蒙古国境内,行经乌勒吉河和克鲁伦河之间,直到肯特南麓上,全长约700余公里。

南线,包括金代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等境内分布的界壕。东起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尼尔基镇北约8公里土家子屯附近,西止内蒙古武川县上庙沟南面大青山主峰北侧,连同分支线在内总长约6500公里。东端起点界壕有两条线并行,向西延伸10公里合为一条,沿大兴安岭东南麓向西南方伸延,穿越扎兰屯市、扎赉特旗,到科右前旗乌兰毛都乡满族屯,分为内外两条主线,称第一、第二主线。

第一主线在外侧,经突泉县、科右中旗沿霍林河上游越过兴安岭,经扎鲁特旗北部进入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伸延蒙古国境内,再从阿巴嘎旗北部伸入中国境内,直向西南方向延展,经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在四子王旗补力太庙东约20公里和第二主线会合,再经达尔汗茂明安旗坤兑(浑地)滩、武川县二分子和腮忽洞,直到上庙沟南山的西端起点。第一主线如何划分各路兴筑地段,已难考释清楚。

第二主线位于内侧,自科右前旗满族屯向西南伸延,经突泉县周家街等地,在科右中旗吐列毛都乡的东白青乌拉越过霍林河,沿昆都伦河北岸向西延展,经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绕过达来诺尔湖,在湖西南进入正蓝旗罕乌拉苏木境内。又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支线经正镶白旗、镶黄旗北部,西伸延至商都县境;南支线经正蓝旗、化德县,在商都县境内与北支线会合。第二主线再经苏尼特旗、察右后旗,西延到四子王旗补力太庙与第一主线相合。(www.xing528.com)

在今霍林河以东地段,应为金东北路所筑;自霍林河以西至克什克腾旗西部达里诺尔湖附近的地段就为金临潢路所筑;自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附近到商都县境地段,应为金西北路所筑,自商都县两条界壕会合处以西的地段,应为金西南路所筑。

南线上有三条支线:一是位于第一主线外侧,起自科右前旗索伦军马场境内,沿果以其根河,经毛西盖沟,过乌拉盖河,经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伸入蒙古国,止于贝尔湖的西南方,在中国境内长约200公里。二是位于第二主线内侧,起自扎赉特旗解放屯附近,经科右前旗好仁乡太平山、大石寨乡、古迹乡等地,在突泉县境内与第二主线相合,全长约200公里。三是在第二主线内侧,分布在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全长约200公里。

界壕形制:主要结构是挖一条堑壕,以防战马冲越。堑壕上口一般宽长5~6米,底宽3米,深2米。据壕所取出的土石方,堆积在壕的内侧。连接成一道长墙(或称长堤)。墙身有土石混合垒筑的、土垒筑的或夯筑的,现存一般高度在4米以下。在南线第二主线和支线外侧,都掘了副壕,垒筑了副墙(副堤),形成主墙、内壕、副墙和外壕等4个部分。外壕上口宽3~5米,底宽2~2.5米。副墙现存高度在2米以下。在墙上加筑有马面和烽台。马面伸出墙外4~5米,底宽6~8米,高出墙身1米多,各马面间距离120米,多设在险要地段或墙身转折处。烽台有的筑在主墙上,有的筑在堑壕附近,残高5~6米,各烽台间距离500~2500米,多建在山顶和谷口,以便于瞭望和传递信息。凡是加筑有副壕、副墙和马面的界壕,都是明昌、承安年间开掘修筑的。

边堡关隘:按形制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戍堡、边堡和关隘三种。

(1)戍堡,亦称壕堡。大部位于界壕内侧,且多为利用界壕主墙作为北墙,只筑东、南、西三墙,也有在界壕内侧另筑子堡的,戍堡平面呈长方型或正方型,边长30~40米。堡内仅有建筑遗址一处,曾发现内有火炕遗迹,出土残碎的陶盆、陶罐、粗白瓷碗碟等生活用具,应是居住戍卒的地方。

(2)边堡。在河谷交汇处的冲积平地上建筑,位于界壕的内侧,有的距界壕仅数米,有的在界壕南面5公里处,平面多为正方型,少数呈长方型,边长120~180米。残墙高度在5米以下,墙上加筑马面,南面正中开门,个别的加筑瓮城。堡内一般在正中夯筑一座方形建筑台基。有的台基上还保存有不规则的石柱础,地表散有砖瓦碎块及白瓷片,应是官吏居住的地方。在中央台基的附近,发现有小型建筑遗迹,出土陶罐、陶盆及粗白瓷碗碟等生活用具,并有铁镣、铁甲片、铁马镜、铁刀、铜钱等,应是屯兵的地方。

(3)关隘。设在界壕所经过的南北交通要道上,往往在河谷的开阔地。在界壕上留有豁山,再在界壕内侧加筑三面墙,一侧开门,如瓮城形制。关隘与界墙的高度相等,平面呈方型,每边长30~40米不等,关隘内未发现有建筑遗迹。

金长城碾子山段,位于碾子山区西北与扎兰屯市以界壕为界,约长10公里,边堡1座(丰荣古城),是金东路界壕边堡的一段。1986年12月17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11月29日,苏尼特左旗人民政府将该旗境内的金界壕遗迹确定为旗级文物保护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