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乔锦洪的竹刻笔筒鉴赏,深浮雕艺术

乔锦洪的竹刻笔筒鉴赏,深浮雕艺术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深浮雕刻出的一支老竹斜倚在笔筒中央,下有嫩竹叶若干,竹梢上分枝杈折向下,竹叶几片,婀娜多姿。老竹与笔筒若离若即,这是乔锦洪将老竹背面局部掏空取得的效果。乔锦洪,1947年生,原名林,号竹庐居士,无锡人。乔锦洪是不幸的。乔锦洪因有了母亲支持,对这些都淡然处之。乔锦洪作品以仿生深浮雕最为突出,如荷花、莲藕、梅兰竹菊等。

乔锦洪的竹刻笔筒鉴赏,深浮雕艺术

用深浮雕刻出的一支老竹斜倚在笔筒中央,下有嫩竹叶若干,竹梢上分枝杈折向下,竹叶几片,婀娜多姿。老竹与笔筒若离若即,这是乔锦洪将老竹背面局部掏空取得的效果。细看笔筒,构图简单,不禁使人想起郑板桥小品,一丛竹子,寥寥几片竹叶,清新醒目,意蕴无限,题词:少少许胜多多许。不是与这笔筒的风格十分相似?

《竹》《莲藕》笔筒

《荷花》笔筒

乔锦洪继承了明清以来深浮雕的技法,秉承了母亲张契之的创作理念,摈弃了以往画面繁复的习惯,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一器一主题,抒发感情,寄托情思,闯出了一条新路。

乔锦洪,1947年生,原名林,号竹庐居士,无锡人。他出身于竹刻世家,外祖父张瑞芝是民国时期有名的金石篆刻、竹刻家, 曾师从周之礼学习刻竹,在沪设“慨吾庐”印社,专营碑帖、印谱、竹刻,并代客刻印。后返无锡开设“双契轩”印社。

在外祖父亲炙之下,舅公支慈庵、母亲张契之都成了有名的竹刻家。

从小耳濡目染,他心中埋下了长大也要刻竹的种子。

乔锦洪是不幸的。1966年高中毕业正逢“文革”动乱开始,全国高校停止招生,阻断了他的“大学梦”,不久又到苏北农村,当了一名插队知青。(www.xing528.com)

他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每天吃个半饱,为的是省下粮票支援他,免得他在农村挨饿;更从精神上引导鼓励他,嘱他牢记“与竹为伴,以竹为则”家训,像竹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的人;还让他带上竹爿,不忘利用业余练刻。

其时,他母亲的年纪、身体已不允许到山里去选购竹子,多方打听得知郊区供销社有新扁担出售,她立即赶去挑选了几根,回来截成臂搁毛坯。春节假期满返回农村,别的知青大包小包都是家中省下的食品,以便日后补充,他比别人多带的一大包却是竹刻毛坯。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插队生活是艰苦的。生产力低下,拼的是体力;收成不好,温饱都成问题。乔锦洪因有了母亲支持,对这些都淡然处之。枯燥乏味的业余时间,他却过得充实有味,因为他不停地尝试各种刻法。每当试刻成功,手捧作品仔细审视时,愉悦快乐就从心头升腾。难熬的是严冬,手冻僵运刀不灵活,只能不断呵气暖手。所以每一个冬天他都是冻疮累累。夏夜虽无冻寒之苦,但蚊子不断袭扰,不胜其烦。他只能用旧报纸做头罩,留两孔套在头上,手臂和腿用报纸裹起来,这样总算能安静片刻。

不断练刻,几年下来,阴刻、留青刻、深浅浮雕,直至圆雕,他都运刀自如,所以当知青返城,他已是一个技艺娴熟的竹人,1979年顺理成章进了无锡工艺研究所。

工艺研究所的工作环境与插队的农村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可他不是乐享安逸的人,又开始了新的追求。他参加了自学高考中文专业的学习,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所有课文,定期参加辅导。几年努力终于考试成绩优异,获得了毕业证书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对他日后总结刻竹心得大有裨益,他著有《中国古代竹刻艺术》《江南竹刻艺术研究》等。

乔锦洪作品以仿生深浮雕最为突出,如荷花、莲藕、梅兰竹菊等。他治艺严谨,刀不苟下,为完美地表现这些心中的“圣花”,常常经年累月方能完成作品。他的作品简单、简约、简洁,立体感强,在“平浅单一”的留青刻成风的当下,别具一格,有着极强的感染力。看了他的作品,无锡市选他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就不难理解了。

(图片由乔锦洪授权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