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澍:建筑艺术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王澍:建筑艺术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不懂建筑,只是觉得那样的房子好看,有中国文化的传统意味。生于1963年的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1997年与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同样是看山水画,王澍从《容膝斋图》里,看出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对他来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

王澍:建筑艺术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王澍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定价:78.00元

直到第三次去杭州,我才抽出一天时间去西湖,一天时间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前者名气大得不容多嘴,后者当然不属于旅游景点,我只对那一片好房子感兴趣。我不懂建筑,只是觉得那样的房子好看,有中国文化的传统意味。那个“一半湖山一半城”的模式,把建筑的连绵群体压缩在场地南北边界,在建筑和象山之间形成平行的水平发展对话关系。资料显示,建筑师用超过700万片回收的旧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发展出一种与混凝土相结合的混合砌筑技术,还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和“时间”的交易。因为这些用于砌筑的瓦片均来自不同年代,有的甚至上千年。(www.xing528.com)

生于1963年的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1997年与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2012年,获得世界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当时媒体对这个奖的描述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在那之前,除了专业圈子外,国内还鲜有人知道这个奖项。从2001年到2007年,他带领工作室主持设计并建造了象山校区,将其多年的建筑学思考付诸实践。至今的项目宁波美术馆、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杭州南宋御街综合保护与改造等,均为体现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研究的作品。

从建筑出发的话题,更多时候是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我把它当文化随笔看。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王澍的传统文化素养极为深厚,他的基本理念和审美便来自于宋代山水画明清园林。同样是看山水画,王澍从《容膝斋图》里,看出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自然,而王澍建筑理念的重要基础,就是重返自然。对他来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世界,能让人们“在某种无目的的漫游状态中,返回一种我们已经日渐忘却的知识,使一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被贬的生活方式得以活生生地复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